機床作為裝備制造業的基礎而被稱為工業母機,代表了一個國家制造水平的高低,對一個國家整體工業競爭力和綜合國力有著重大影響。作為典型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世界強國無一不是工業母機強國。5月20日,在天津拉開帷幕的第五屆世界智能大會舉行的“工業母機產業發展論壇"上,國內機床行業人士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中國機床產業的未來發展。
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羅俊杰在論壇上發言時指出,工業母機作為制器之器是工業化的根本,也是智能制造的基礎,事關國家產業安全和國防安全,屬于基礎性產業和戰略性產業,也是世界各個大國的必爭領域。
院士周濟表示,中美在高科技領域的爭端,美方將矛頭直指中國制造強國戰略,其意圖要將中國制造業“摁"在世界產業鏈的中低端。周濟分析認為,中國制造業由大變強,要走向產業鏈中,擊中了西方壟斷集團的要害,因而這場斗爭勢不可免。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工業母機被列為中國所關注的關鍵核心技術的,周濟認為,“它被放在芯片前面,說明說明工業母機對于中國經濟是多么的重要。"
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執行副理事長郭長城表示,機床產業本身規模并不大,但是其所支撐的工業體系卻非常龐大。郭長城舉例說,中國機床主機產值在2011年達到了2200億元的峰,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卻仍很小。但是去年中國機械制造業產值達到了22萬億,而機械制造業零部件中有三分之一由機床加工完成。因此,整個機床產業所支撐的工業規模達到了5-7萬億元。郭長城說,中國機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歷時70年的發展。2020年中國是世界上機床產值的國家,同時也是機床進口大國,尤其是在機床消費上遠超其他國家。
羅俊杰指出,歷經全行業不懈努力,中國工業母機已進入了新發展階段,取得了一批重大的創新型成果,包括研制了三大類高檔數控機床,開發了五大類大型重型基礎制造裝備,突破了高速切削,多軸聯動加工等12項關鍵核心技術。其中,龍門五軸機床、8萬噸模鍛壓力機等一大批大國重器,形成了中國在航空航天、發電裝備、船舶制造等領域的制造能力,也解決了一大批“卡脖子"的裝備制造問題。
羅俊杰表示,“總的看來,我國工業母機產業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體系,具備了從主機功能部件到數控系統全產業鏈,能夠生產門類齊全、規格多樣的產品。在總體技術水平上,中國也在大踏步前進,縮小了與歐日美等發展國家的差距。也有專家經過一系列的評估認證,認為我們的水平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超過了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的水平。可以說我們的整體水平已經邁入了二梯隊之內。"
但羅俊杰也指出,中國在工業母機的發展上仍面臨突出的問題和復雜嚴峻的形勢。當前工業母機研發存在基礎技術薄弱、核心功能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變,國內用戶對國產工業母機依然存在著不敢用、不愿用的問題;同時外部的發展環境也在進一步嚴峻,在經濟化、競爭體系化的國際環境中,經濟技術安全因素的耦合,以‘瓦森納協定’為代表的技術產品壁壘嚴重制約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和行業的發展。
不過,羅俊杰認為,總體上,中國機床產業的發展機遇大于挑戰,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入融合,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5G技術不斷發展,中國工業母機正向智能化方向快速前進。
天津北辰區副區長龐鐳發言時指出,北辰區在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確定了幾個主導產業,其中擺在的就是裝配制造產業。北辰區作為天津16個行政區之一,在工業特別是裝配制造領域有著自身的優勢和條件。龐鐳強調說,“我們這些年篤定踐行的目標就是錨定智能制造發展方向,打造工業母機創新高地。"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機床商務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