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大連機床:從“制造大企”到“制造強企”
閱讀:2658 發布時間:2015-2-13
回望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歷程,通常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當其大力發展工業的時候,往往就是這個國家或地區原材料和裝備制造業zui有市場需求的時候。
在東北老工業基地十年振興中,作為“工業母機”的制造者,大連機床集團好風憑借力,一步步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7年,集團銷售收入在國內同行業中突破百億大關,到2014年,已連續8年銷售收入超百億元,其中2014年為160億元。
作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機床業的十八羅漢之一,在經歷過發展的陣痛后,大連機床集團如今已成為全國大型組合機床、柔性制造系統及自動化成套技術與裝備的研發制造基地和中國機床行業的*。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從“制造大企”到“制造強企”,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是一個時刻準備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
近10年來,大連機床集團致力于以化視野布局企業市場開拓,致力于瞄準世界前沿技術把產品做精做優,致力于不斷改造升級行業發展潮流,牢牢握住了企業發展的主動權。
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大連機床集團將努力搶抓這一重大歷史機遇,以創新升級為動力,向著“創世界產品,做*企業”的目標,快馬加鞭。
站好位以視野謀主動
企業在市場中與對手的較量如同下棋,成敗的關鍵不在一招一式的絕殺,而在全局的謀劃。
而謀劃好全局,首先得站好位。站得高,看得遠,別人看不到的你看到了,市場就是你的,主動權就是你的。
2014年10月31日,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簽字儀式在大連市舉行。大連機床集團與中國保利集團、俄羅斯國家技術集團機床工業股份公司進行戰略合作,聯手在俄羅斯組建數控機床總裝公司。這是中國機床企業憑借管理、技術、資本優勢在海外建廠,開創了一個中國裝備制造業“走出去”的新模式。
同樣是“走出去”,站位卻不同。大連機床集團董事長陳永開說,過去我們“走出去”是引進資本、引進技術、引進管理,是“跟跑”;現在我們是輸出資本、輸出技術、輸出管理,是“*”,正好和當年相反,這才代表中國裝備制造業真正走向世界。
對一個志在創世界產品的企業來說,它的站位必然是化的,要讓的技術、資源和市場為我所用。
布局這個海外工廠,大連機床集團看中的就是俄羅斯及獨聯體國家市場對數控機床的需求,實現本地化生產后還可以參與招標,物流成本也會大大降低。這一項目,將為集團年銷售收入至少增加20%以上。
正是多年來始終堅持這種化的發展戰略、化的市場站位,使大連機床得以通過并購與合資合作,在很多技術產品方面一步跨入世界機床行業的*方陣;得以借助被并購企業的銷售網絡和品牌、人才,形成了覆蓋的銷售網絡,海外市場由過去的10余個擴大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國家對做強傳統產業再次作出新部署,支持機床等優勢裝備走出去拓展市場。陳永開表示,大連機床集團將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進一步提高核心競爭力,加速優勢產品走出去,充分釋放國內*裝備的富余產能。
同樣,在市場中有所作為,站位也必然要先人一步。
傳統市場雖然萎縮,職業教育這個潛在市場卻被大連機床集團敏銳地捕捉到。抓住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時機,集團在全行業中獨辟蹊徑,進入機械職業教育領域,先后為全國職業教育院校實訓基地建設提供了上萬臺數控機床教學設備,并成為“全國機械行業職業教育實踐基地”企業。如今,大連機床集團年銷售收入的20%是從職教市場中取得的。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大連機床集團及時進入新興市場,針對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需求增長,在國內開發出這些“軟”行業的“硬”設備,并以高性價比迅速占領市場。
抓創新向產品要主動
去年8月27日,大連機床集團戰勝眾多競爭對手,如愿拿到一單“大生意”———為全國*大汽車、摩托車零部件廠家江蘇罡陽股份有限公司設計開發世界首條摩托車曲柄自動生產線。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能否挺直腰桿的zui終依據,也是其在逆境中能否迎接挑戰、抓住機遇的關鍵條件,那就是實力。
大連機床的實力,在于其不斷增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在于其對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不懈追求。而這種實力,恰恰是一個企業掌握市場主動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強大保證。
實力的終端表現,是產品。
大連機床集團拿出在市場中站穩腳跟的產品,接連邁出三大步。
*步,連續3年,以每年并購一個海外項目的速度,先后并購兩家美國、一家德國的擁有*技術的機床公司。同時,相繼與世界*的數控機床和功能部件生產企業合資合作。
第二步,在通過并購及合資合作掌握多種產品世界*技術、擁有核心的基礎上,將*進技術大量移植到國內,實現國產立、臥式加工中心、數控車床、柔性加工系統等產品技術升級。
第三步,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實施再創新,產品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
實現這三步走,離不開技術創新體系的支撐。作為企業自主研發的基地,集團技術中心由近1200名國內外工程技術人員組成研發隊伍,在國內共設立了自動化裝備研究所、加工中心研究所等8個研究所,在美國和德國設有3個技術分中心。
大連機床不但在企業內部發動全員創新,同時也善于利用外部的創新力量。集團與國內外的研究院所、大學進行產學研合作,與業內企業、上下游客商結成產業聯盟,資源整合,協同開發,利益共享。
近年來,大連機床集團每年研發投入都在5億至7億元左右,通過技術攻關與創新,大連機床開發出大型五軸聯動五面體加工中心、五軸聯動高速加工中心、九軸五聯動車銑復合中心、五軸聯動臥式加工中心、柔性單元組成的智能線等新產品。這些產品不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而且達到或接近了當代世界機床的*水平。
在五大類數控機床、八大類功能部件、智能化加工等七方面關鍵技術和基礎共性技術等領域,突破了一批制約我國數控機床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形成一批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成功打破了國外企業的技術壟斷。
截至目前,企業擁有有效234項。
有了核心技術,就會有主動權。2014年,受大環境影響,機床市場仍不夠景氣,一些機床產品價格開始走低。而大連機床生產的一款新產品,機床市場售價僅18萬元。這樣的價格,對別的企業來說,想*不容易,但大連機床卻底氣十足。因為這款機床的一個核心部件別的企業從國外進口要7000元,而大連機床卻是自己生產,成本只要900元!
改造升級在產業發展中搶主動
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對市場的變化是zui敏感的,但每個企業個體的感知能力卻有不同。若要在市場上贏得主動,需要有提前對市場作出預判的功力,并在*時間作出調整。
伴隨著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2004年,大連機床集團改制為混合所有制企業。輕裝上陣的大連機床一路發展順風順水。
然而2008年卻遇上了一道坎———席卷的金融危機逐漸向實體經濟加速傳導,機床行業也無法例外。集團果斷推出利用2至3年時間在全公司實施轉型、調整、升級的“258”戰略決策,即2個轉型、8個調整、5個升級,涉及產品、制造、管理、市場等企業發展的方方面面。
2009年,大連機床集團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條機床裝配線正式上線,在國內外實現了像造汽車一樣造機床,*顛覆了傳統的生產制造模式。以往在機床業,哪怕是再*的國家,也沒有誰的機床生產能用流水線作業。
隨后,集團又完成數控機床裝配生產線、立式加工中心裝配生產線的改造。這些生產線生產效率令同行瞠目:生產一臺機床只要5分鐘,時間僅為原來的1/4。
當時,很多機床企業以裁員減產應對金融危機影響,但市場轉暖后,勞動力成本大幅度提高又成了難題,勞動力短缺更讓很多企業陷入手握訂單干不出來的尷尬境地,而轉變傳統制造模式的大連機床卻如魚得水。
“十一五”以來,企業投入70多億元的改造資金,對傳統的生產工藝和裝備進行了大規模改造,提高了機床加工的智能化、柔性化,優化了工藝流程,實現了專業化、規模化生產。
每一次改造升級,都是一次理念的創新。
用信息化改造傳統產業,是國家的戰略決策,更是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對于企業來說,這條道路早走比晚走好。在大連機床集團,利用互聯網和移動終端搭建遠程服務平臺,是目前其“兩化融合”的主攻方向。
按照傳統的裝備制造業服務理念,企業通常是根據用戶需求提供相應的加工設備,并在一定時間內提供相應的。這是一種一維的、方向單一的“線”式服務模式。借助日益成熟的物聯網技術,大連機床集團提出了構建“三平一云”的信息智能化超前服務平臺。當機床在運轉過程中出現故障,服務平臺能及時把采集到的信息傳遞給用戶和相應的技術專員,用戶可以體驗到“工藝專家級別”數據服務。為此,大連機床在機床行業*個獲得國家*授予的“兩化融合*企業”稱號。
去年2月,在第八屆中國數控機床展覽會上,大連機床展出的所有產品都標有二維碼,所有員工的“名片”也都標有二維碼。大連機床集團總裁馬俊慶說:“這是企業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連機床正努力成為國內*個信息時代的制造專家。”
在東北老工業基地十年振興中,作為“工業母機”的制造者,大連機床集團好風憑借力,一步步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7年,集團銷售收入在國內同行業中突破百億大關,到2014年,已連續8年銷售收入超百億元,其中2014年為160億元。
作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機床業的十八羅漢之一,在經歷過發展的陣痛后,大連機床集團如今已成為全國大型組合機床、柔性制造系統及自動化成套技術與裝備的研發制造基地和中國機床行業的*。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從“制造大企”到“制造強企”,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是一個時刻準備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
近10年來,大連機床集團致力于以化視野布局企業市場開拓,致力于瞄準世界前沿技術把產品做精做優,致力于不斷改造升級行業發展潮流,牢牢握住了企業發展的主動權。
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大連機床集團將努力搶抓這一重大歷史機遇,以創新升級為動力,向著“創世界產品,做*企業”的目標,快馬加鞭。
站好位以視野謀主動
企業在市場中與對手的較量如同下棋,成敗的關鍵不在一招一式的絕殺,而在全局的謀劃。
而謀劃好全局,首先得站好位。站得高,看得遠,別人看不到的你看到了,市場就是你的,主動權就是你的。
2014年10月31日,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簽字儀式在大連市舉行。大連機床集團與中國保利集團、俄羅斯國家技術集團機床工業股份公司進行戰略合作,聯手在俄羅斯組建數控機床總裝公司。這是中國機床企業憑借管理、技術、資本優勢在海外建廠,開創了一個中國裝備制造業“走出去”的新模式。
同樣是“走出去”,站位卻不同。大連機床集團董事長陳永開說,過去我們“走出去”是引進資本、引進技術、引進管理,是“跟跑”;現在我們是輸出資本、輸出技術、輸出管理,是“*”,正好和當年相反,這才代表中國裝備制造業真正走向世界。
對一個志在創世界產品的企業來說,它的站位必然是化的,要讓的技術、資源和市場為我所用。
布局這個海外工廠,大連機床集團看中的就是俄羅斯及獨聯體國家市場對數控機床的需求,實現本地化生產后還可以參與招標,物流成本也會大大降低。這一項目,將為集團年銷售收入至少增加20%以上。
正是多年來始終堅持這種化的發展戰略、化的市場站位,使大連機床得以通過并購與合資合作,在很多技術產品方面一步跨入世界機床行業的*方陣;得以借助被并購企業的銷售網絡和品牌、人才,形成了覆蓋的銷售網絡,海外市場由過去的10余個擴大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國家對做強傳統產業再次作出新部署,支持機床等優勢裝備走出去拓展市場。陳永開表示,大連機床集團將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進一步提高核心競爭力,加速優勢產品走出去,充分釋放國內*裝備的富余產能。
同樣,在市場中有所作為,站位也必然要先人一步。
傳統市場雖然萎縮,職業教育這個潛在市場卻被大連機床集團敏銳地捕捉到。抓住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時機,集團在全行業中獨辟蹊徑,進入機械職業教育領域,先后為全國職業教育院校實訓基地建設提供了上萬臺數控機床教學設備,并成為“全國機械行業職業教育實踐基地”企業。如今,大連機床集團年銷售收入的20%是從職教市場中取得的。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大連機床集團及時進入新興市場,針對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需求增長,在國內開發出這些“軟”行業的“硬”設備,并以高性價比迅速占領市場。
抓創新向產品要主動
去年8月27日,大連機床集團戰勝眾多競爭對手,如愿拿到一單“大生意”———為全國*大汽車、摩托車零部件廠家江蘇罡陽股份有限公司設計開發世界首條摩托車曲柄自動生產線。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能否挺直腰桿的zui終依據,也是其在逆境中能否迎接挑戰、抓住機遇的關鍵條件,那就是實力。
大連機床的實力,在于其不斷增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在于其對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不懈追求。而這種實力,恰恰是一個企業掌握市場主動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強大保證。
實力的終端表現,是產品。
大連機床集團拿出在市場中站穩腳跟的產品,接連邁出三大步。
*步,連續3年,以每年并購一個海外項目的速度,先后并購兩家美國、一家德國的擁有*技術的機床公司。同時,相繼與世界*的數控機床和功能部件生產企業合資合作。
第二步,在通過并購及合資合作掌握多種產品世界*技術、擁有核心的基礎上,將*進技術大量移植到國內,實現國產立、臥式加工中心、數控車床、柔性加工系統等產品技術升級。
第三步,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實施再創新,產品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
實現這三步走,離不開技術創新體系的支撐。作為企業自主研發的基地,集團技術中心由近1200名國內外工程技術人員組成研發隊伍,在國內共設立了自動化裝備研究所、加工中心研究所等8個研究所,在美國和德國設有3個技術分中心。
大連機床不但在企業內部發動全員創新,同時也善于利用外部的創新力量。集團與國內外的研究院所、大學進行產學研合作,與業內企業、上下游客商結成產業聯盟,資源整合,協同開發,利益共享。
近年來,大連機床集團每年研發投入都在5億至7億元左右,通過技術攻關與創新,大連機床開發出大型五軸聯動五面體加工中心、五軸聯動高速加工中心、九軸五聯動車銑復合中心、五軸聯動臥式加工中心、柔性單元組成的智能線等新產品。這些產品不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而且達到或接近了當代世界機床的*水平。
在五大類數控機床、八大類功能部件、智能化加工等七方面關鍵技術和基礎共性技術等領域,突破了一批制約我國數控機床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形成一批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成功打破了國外企業的技術壟斷。
截至目前,企業擁有有效234項。
有了核心技術,就會有主動權。2014年,受大環境影響,機床市場仍不夠景氣,一些機床產品價格開始走低。而大連機床生產的一款新產品,機床市場售價僅18萬元。這樣的價格,對別的企業來說,想*不容易,但大連機床卻底氣十足。因為這款機床的一個核心部件別的企業從國外進口要7000元,而大連機床卻是自己生產,成本只要900元!
改造升級在產業發展中搶主動
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對市場的變化是zui敏感的,但每個企業個體的感知能力卻有不同。若要在市場上贏得主動,需要有提前對市場作出預判的功力,并在*時間作出調整。
伴隨著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2004年,大連機床集團改制為混合所有制企業。輕裝上陣的大連機床一路發展順風順水。
然而2008年卻遇上了一道坎———席卷的金融危機逐漸向實體經濟加速傳導,機床行業也無法例外。集團果斷推出利用2至3年時間在全公司實施轉型、調整、升級的“258”戰略決策,即2個轉型、8個調整、5個升級,涉及產品、制造、管理、市場等企業發展的方方面面。
2009年,大連機床集團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條機床裝配線正式上線,在國內外實現了像造汽車一樣造機床,*顛覆了傳統的生產制造模式。以往在機床業,哪怕是再*的國家,也沒有誰的機床生產能用流水線作業。
隨后,集團又完成數控機床裝配生產線、立式加工中心裝配生產線的改造。這些生產線生產效率令同行瞠目:生產一臺機床只要5分鐘,時間僅為原來的1/4。
當時,很多機床企業以裁員減產應對金融危機影響,但市場轉暖后,勞動力成本大幅度提高又成了難題,勞動力短缺更讓很多企業陷入手握訂單干不出來的尷尬境地,而轉變傳統制造模式的大連機床卻如魚得水。
“十一五”以來,企業投入70多億元的改造資金,對傳統的生產工藝和裝備進行了大規模改造,提高了機床加工的智能化、柔性化,優化了工藝流程,實現了專業化、規模化生產。
每一次改造升級,都是一次理念的創新。
用信息化改造傳統產業,是國家的戰略決策,更是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對于企業來說,這條道路早走比晚走好。在大連機床集團,利用互聯網和移動終端搭建遠程服務平臺,是目前其“兩化融合”的主攻方向。
按照傳統的裝備制造業服務理念,企業通常是根據用戶需求提供相應的加工設備,并在一定時間內提供相應的。這是一種一維的、方向單一的“線”式服務模式。借助日益成熟的物聯網技術,大連機床集團提出了構建“三平一云”的信息智能化超前服務平臺。當機床在運轉過程中出現故障,服務平臺能及時把采集到的信息傳遞給用戶和相應的技術專員,用戶可以體驗到“工藝專家級別”數據服務。為此,大連機床在機床行業*個獲得國家*授予的“兩化融合*企業”稱號。
去年2月,在第八屆中國數控機床展覽會上,大連機床展出的所有產品都標有二維碼,所有員工的“名片”也都標有二維碼。大連機床集團總裁馬俊慶說:“這是企業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連機床正努力成為國內*個信息時代的制造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