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中國軍工數控機床技術向德國制造學習
閱讀:563 發布時間:2013-4-28一是科技創新體系。“德國制造”的強大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的產品技術含量。德歷屆政府十分重視制造業的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著力建立集科研開發、成果轉化、知識傳播和人力培訓為一體的科研創新體系。它的zui大特色是個人、企業和政府的統一:科研人員出成果、企業出資本、國家出政策并負責對企業和科技界進行溝通和協調;企業承擔2/3的科研經費,剩下的1/3由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買單。為了使“制造科技”能夠在新的經濟環境下可持續發展,德國政府確立了三大發展目標:“綠色制造”、“信息技術”和“制造”。德國人始終相信一句話:真正決定企業前途命運的是研究與開發,而不是別的不能把握的客觀因素。因此,德國企業對研發投入毫不吝嗇,研發經費約占國民生產總值3%,位居世界前列。據統計,歐盟企業研發投資排名中,前25位有11家德國公司,排名*的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年度研發費高達58億歐元。即便在歐債危機期間,盡管訂單有所減少,但德國企業的研發投入不僅沒有相應遞減,反而逐步增加,使以*制造業為強大支撐的德國經濟受歐債危機的影響甚微,反而因持續不斷的科技創新而更具生機和活力。
二是標準化和質量認證體系。德國長期以來實行嚴謹的工業標準和質量認證體系,為德國制造業確立在世界上的地位做出了重要貢獻。一是建立完善、統一的行業標準,zui主要的制定機構為德國標準化學會(DIN),其制定的標準涉及建筑、采礦、冶金、化工、電工、安全技術、環境保護、衛生、消防、運輸和家政等幾乎所有領域,每年發布上千個行業標準,其中約90%被歐洲及世界各國采用。二是建立公正、客觀的質量認證和監督體系,zui主要的認證和監督機構為南德技術監督公司、北德技術監督公司、萊茵技術監督公司,實行獨立于政府和行業以外的自主經營,依照ISO和DIN等標準對企業產品和制造流程進行檢測,并為合格者頒發認證證書。這樣既有效協調了本土企業間的競爭,又確保了“德國制造”的質量,還整體提升了“德國制造”的競爭力。據統計,“德國標準”每年為德國制造業創造價值達180億歐元。
三是雙軌制職業教育體系。“德國制造”的成功離不開富有活力和高水準的技術工人。在培養技術工人的過程中,德國注重推行雙軌制職業教育,即由學校和企業聯合展開職業教育。學校負責傳授理論知識,企業為學生安排到一線實習和培訓。政府對數百個職業制定畢業考核標準,以確保教學和人才質量的評判水平。
德國約70%的青少年在中學畢業后會接受雙軌制職業教育,每周有三至四天在企業中接受實踐教育,一到兩天在職業學校進行專業理論學習,培訓時間一般為兩年到三年半。職業學校教育費用由國家承擔,企業實踐培訓費用由企業承擔。這種模式突出的優勢就在于,培訓生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有效保證了制造業所需的高技能。同時,職業培訓也是通往職業生涯的一條重要途徑。
目前在德國可以參加的培訓職業多達350多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工人的平均工資遠高于英、法、美、日等國,與白領階層相差無多。正是這些技術嫻熟的工人把研發出來的藍圖變成精美的產品,投放市場,幫助德國企業在經濟化過程中始終保持強大競爭力。
德國制造長盛不衰的秘密
今天的中國正如同19世紀晚期的德國,也是追趕型的崛起國,盡管已經成為“世界工廠”和制造業大國,但距離制造業強國甚遠。羅百輝認為,當前中國制造業依靠低成本、高消耗、高排放推動增長的模式基本上已經走到了盡頭,人力成本上漲、產能過剩、技術含量缺乏競爭力、品牌缺乏影響力等問題已經成為嚴重阻礙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