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中國制造業未來發展出路研究分析
閱讀:695 發布時間:2012-11-16近年來,隨著原材料、人力及融資成本的快速增長,內部人才培養機制的欠缺,早已讓中國制造業的低成本優勢不復存在。2012年5月,中國制造業采購指數(PMI)為50.4%,比上月回落2.9個百分點,這份來自國家*的數據再次證實了一個嚴峻的客觀事實——中國的制造業企業生產增速明顯減緩,中國造業危機重重。
與此同時,隨著歐債危機的不斷升級,國內的不少代工廠也相繼遷往東南亞、非洲等更加“低成本”的國家地區。據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的報告預測,到2015年左右,美國設在中國的代工廠將全部或大部分回遷。這樣的變數對于已飽受產能過剩、銷售渠道窄、開拓市場困難等頑疾困擾的中國機械制造業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2011年流入東南亞的外國直接投資為117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26%,而中國的這一增長率同期不到8%。
貿發會議2012年進行的一份年度調查報告顯示,在由跨國公司評選出來的的東道國排名中,印尼和泰國的排名大幅提升。報告認為,由于東亞國家,尤其是中國的工資成本和生產成本繼續保持上升態勢,東盟各國在制造業上的相對競爭力繼續增強。一些在中國沿海地區投資的外國公司轉移到了東南亞,一些則將生產轉移到了中國內陸地區。
中國的勞動力、資本和匯率成本上漲很快,這“三大紅利”正在消失,這導致一些跨國公司“轉戰”東南亞。另外,東南亞一些國家也在尋求發展自己的制造業。
對于今年以來我國工業增速放緩的現象,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是中國工業正面臨深層次矛盾與周期性問題雙重挑戰的結果。從短期因素來看,金融危機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經濟循環體系。發達國家消費模式的調整,對出口導向特征明顯的中國制造業形成較大的結構性制約。更為重要的是,受能源資源約束趨緊,要素成本快速上升等影響,中國制造業的傳統競爭優勢正逐步減弱。
美國再工業化對中國制造業的威協
美國產業資本回流正在拉開大幕,據zui近的一次調查,有近40%的美國企業準備把工廠從中國遷回美國,無論這個數字是否準確,這一趨勢對中國制造而言,都將構成挑戰。美國資本和技術流出將逐漸逆轉,可能由海外直接投資凈輸出國轉變為凈輸入國,這不僅會導致美國資本回流,而且其種種優勢和巨大的市場還會吸引資本,使中國的吸引力下降。
制造是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的核心目標,美國已經正式啟動制造計劃,積極在納米技術、電池、能源材料、生物制造、新一代微電子研發、機器人等領域加強攻關,這將推動美國人才、要素和創新集群發展,并保持在制造領域的研發、技術和制造。
為提高美國制造業吸引資本和投資的能力,美國政府正在通過調整稅收政策來降低美國制造業的稅收負擔,并使暫時性減稅措施*化。與此同時,奧巴馬政府開始重新審視和修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美國哥倫比亞自由貿易協定、美韓自由貿易協定。這些措施的目的依然是推動制造業回歸,即取消把業務轉移到海外的美國公司所享稅務優惠,促使那些公司把業務回流美國,使其國內制造商能夠從政府為促進就業和出口所提供的補貼中獲益。
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研究報告指出,大約10年前美國開始外包機械、計算機等占美國制造業相當比例的諸多產品,隨著美國制造的成本優勢日益顯現,這種情況正在改變,因為中國正快速漲薪,而美國勞動生產率是中國的4倍。該報告預測,未來五年將有15%的美國企業從中國回流到美國本土,而zui有可能回流美國的制造業行業包括運輸工具、電子設備和器械、家具、塑料和橡膠制品、機械、金屬制品和電腦。這些類別的商品占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的將近70%,占美國消費者年均消費約2萬億美元。
美國產業資本回流已經成為大趨勢,對于中國制造而言,必須把重振中國制造當作中國經濟長期戰略的核心,不能在逐步失去成本優勢的同時,又由于創新滯后,而導致低端制造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