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郎咸平:工業4.0令中國制造有崩潰之虞
閱讀:2674 發布時間:2015-4-10在今年的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實施
“中國制造2025",并表示“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這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決定著中國制造能否延續光榮,成就夢想。
在世人看來,中國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和中國產品的風靡,本身就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夢幻。
從輪船、汽車、工廠裝備到紐扣、吸管、筆芯,從原材料到制成品,從日常應用到國防*,從奧運會到*,“made in china"隨處可見,中國產品遍布。有人預測,如果沒有中國制造,市場上工業產品的價格可能會翻一番,而且還不一定能保證供應。
到2010年,中國制造業的規模已經超過了美國,躍居世界。目前中國工業競爭力指數在136個國家中*七,制造業凈出口居世界位。按照標準工業分類,在22個大類中,中國在7個大類中名列,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位。
然而,中國制造業輝煌的背后卻是沉重的付出、畸形的結構和較低的回報。整體來看,制造業資源消耗大,自主創新能力差,核心部件對外依存度高,而近幾年制造業*賴以生存的“低成本優勢"又在逐漸喪失。
“低端制造業,我們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現在競爭不過東南亞等國家;制造業,盡管發展很快,可跟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現在中國的工業處于中間地帶,受到兩頭擠壓。"談起中國制造,*委員、前*部長李毅中認為,我國仍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盡管我國有世界上的行業和領域,像航天、高鐵、核電等,但同時在某些領域還十分落后,比如還有*依賴人工作業的小礦山、小作坊等。
中國制造在創造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夢幻般的奇跡之后,面臨著新的選擇。
近幾年,上掀起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熱潮,發達國家順應潮流,紛紛拋出刺激實體經濟增長的國家戰略和計劃,希望通過技術進步和產業政策調整重獲在制造業上的競爭優勢。美國制定了“再工業化"、“制造業復興"、“*制造業伙伴計劃",德國拋出了“工業4.0",日本開始實施“再興戰略",韓國搞了“新增動力戰略",法國也提出了“新工業法國"方案。
而經濟學家郎咸平認為,只要工業4.0在鋪開,中國制造業將全線崩潰、解體。以下是他的觀點:
把消費品給到消費者的手中要經過固定的五大模塊,分別是原料、機械設備、工廠、運輸、銷售,這五大固定環節是不可避免的,它們形成了一條流水線。
工業1.0是透過蒸汽推動機械化,工業2.0是由電力推動大規模生產,工業3.0是由電子信息技術推動自動化,工業4.0叫做智能化。
過去在工業1.0、2.0到3.0的時代,一定要透過原料、機械設備、工廠、運輸、銷售五大模塊,都是固定的環節,缺一不可。
到了工業4.0時代發生了轉變,這五個模塊統統獨立出來了,變成五個會跳動的模塊。每一個模塊都有自己的軟件,自己的傳感器,以及自己的通信系統。
消費者需要什么產品,這五大模塊就會自己組合,也就是同一個生產線,過去只生產一種產品,現在通過智能化生產出許多種不同產品,而且根據消費者的需求,五大模塊自己進行整合,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以德國飛梭哈雷機車生產工廠為例,在工業3.0以前的時代,生產一臺哈雷機車需要21天,因為它的生產過程全部都是固定機械化的。
但到了工業4.0的時代,一位顧客早上九點鐘下單訂購一個個人定制化的摩托車,這五大模塊統統活了,按照顧客的需要,自己找原料,自己找工廠重新包裝重新組合,在六小時之內就可以把私人定制的摩托車交給客戶。
除了時間大大縮短之外,智能化還有一個不得了的進步,成本基本上下降40%。
中國目前制造業已經非常的困難,成本已經跟美國差不多了,如果美國推動工業4.0,成本再下降40%,我們哪還有競爭機會!
以德國跟英國為例,他們的成本目前比我們高10%—20%左右,只要推動工業4.0,他們的成本將比我們中國低很多,那我們中國還有希望嗎!
因此,只要工業4.0在鋪開,中國制造業將全線崩潰、解體,我們不但*優勢,反而有成本的劣勢。這就是我為什么一直在強調要提升中國制造業,打造“中國制造"的核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