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精密數控機床為什么需要鏟刮?
閱讀:217 發布時間:2021-11-13也許當你經過一家數控機床廠時,看到技師們用手工在做鏟花的時候,你會禁不住地納悶道:“他們在做什么?他們真的能靠著這種技術來改善目前這些經過機器加工的表面嗎?"當然,我知道其實你想問的是,人難道比機器還厲害嗎? 回答是否定的。對于機器來說,畫一條直線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人想在沒有輔助工具幫助的情況下畫一條直線就很困難。也就是說,人類很難跟機器在加工領域抗衡。但是,機器也有它的缺陷,因為機械的加工精度只會損失不會增加,精度再高的工具機也只能加工出比它自身精度低的機械。因此,想要做出一個比原來的機器還要的機器,就需要從人為的努力開始。這個“人為的努力"就是鏟刮。 鏟刮,是一門從兩百年前工業革命流傳下來、機器無法取代的金屬加工手藝。鏟刮是機械兩個移動貼合面鏟直、鏟平、鏟均勻,數控軌道滑動時鏟花構成的點線面幫助機械移動,也讓潤滑油發揮中介功能,避免提早磨耗,降低機械壽命,就像高度一樣的十個人撐著門板可平均分攤重量,如果有人蹲下來沒承受力量,其他人因重量集中比較累……機械好壞關鍵在可靠度,可靠度關鍵在精度,精度關鍵就在鏟刮。鏟刮之所以能以手工贏過機器精密度,關鍵就在沒有熱變形問題。 其實說白了,鏟刮就是用手工一刀刀去除影響機械精度的物質,借此矯正機械加工的誤差。 鏟刮并不是一件簡單的技術,據的鏟刮師父介紹,學鏟刮必須經過無數次練習內化成自發動作,每天成千上萬次重復微調姿勢動作,才掌握到腰力控制長寬、左手下壓力道決定深度,右手則控制鏟花點,以及雙腳重心配合到更順暢的身體記憶。 軌道高和低之間的差距可能是極細微的0.01mm,也可能是1mm,它是不平均的,如果用同樣力道,根本不會平,所以每一刀力量都要不一樣,鏟花不像一般藝術品雕塑,只要一個地方不準,就會影響其他地方的精密度。再加上不只一個平面,而有四個甚至更多都要同時鏟,多一個面難度不是加法,而是乘法,鏟刮只能挖掉、不能補,一旦鏟錯地方要從頭再來一次,其他等于都白做,這就是它的難點。 簡單介紹一下鏟刮的工作原理:先把顯色劑涂在標準治具上(平板或要鏟V型軌時的直規治具),涂層須薄而且均勻,厚度小于0.005mm為宜,再把涂有顯色劑的標準治具在要鏟的軌道面上摩擦,顯色劑就會轉移到軌道面的高點上,接著再用一個特別的鏟刮工具把顯色的高點鏟除。這樣的動作要一直重復,直到軌道面上呈現出均勻一致的轉移為止,鏟刮師傅一般都會努力達到每平方英寸25個點的標準,極大保證接觸面的平度和磨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