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多軸器廠家:有的電機軸為何要調質?
閱讀:460 發布時間:2022-5-18對于不少的電機生產廠家,都可能會遇到客戶要求電機軸調質的特殊要求,為何要對軸進行調質?這可能不是每個人都清楚的問題。
調質是指一種用以改善鋼鐵材料綜合力學性能的熱處理工藝。即在淬火后再經高溫回火處理。其目的在于使鋼鐵零部件獲得強度與韌性的良好配合,既有較高的強度,又有優良的韌性、塑性、切削性能等。一些合金鋼或低合金鋼必須經調質后才可獲得良好綜合性能,這些鋼也可稱為調質鋼。球墨鑄鐵調質處理后既可提高強度,又可改善硬度和耐磨性。
調質處理就是指淬火加高溫回火的雙重熱處理方法,其目的是使工件具有良好的綜合機械性能。高溫回火是指在500-650度之間進行回火。調質件大都在比較大的動載荷作用下工作,它們承受著拉伸、壓縮、彎曲、扭轉或剪切的作用,有的表面還具有摩擦,要求有一定的耐磨性等等。
電機軸調質處理的實際應用
調質處理廣泛用于要求具有優良綜合性能,特別是在交變載荷下工作的結構零件,如汽車的軸、齒輪,航空發動機的渦輪軸、壓氣機盤等。需要感應加熱淬火的結構鋼零件,在表面淬火之前,通常都*行調質,以獲得細小而均勻的索氏體,有利于表面淬硬層,也可使心部獲得良好的綜合力學性能。
氮化零件在滲氮前經過調質處理可以改善鋼的加工性能,還能為滲氮作好組織準備。為使量具在淬火前得到較高的光潔度,消除粗加工造成的應力,減小淬火變形,并使淬火后的硬度高而均勻,可在精加工前進行調質處理。
對于鍛造后存在網狀碳化物或晶粒粗大的工具鋼,可采用調質處理,消除碳化物網并細化晶粒,且使碳化物球化改善可切削性,為最終熱處理作好組織準備。
什么是調質處理?
淬火是步工序,加熱溫度依鋼的成分而定,淬火介質則根據鋼淬透性和鋼件尺寸選擇。鋼淬火后內應力大,很脆,必須進行回火,以便消除應力,增加韌性,調整強度。回火是使調質鋼力學性能定型化的最重要工序。各種鋼力學性能隨回火溫度變化的曲線,又稱為鋼的回火曲線,可以作為選擇回火溫度的依據。對某些合金調質鋼的高溫回火,要注意防止出現第二類回火脆性,以保證鋼的使用性能。
調質處理的零件主要為各種機器和機構的結構件,如軸類、連桿、螺柱、齒輪等,在機床、汽車和拖拉機等制造工業中用得很普遍。尤其是對于重型機器制造中的大型部件,調質處理用得更多。因此,調質處理在熱處理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機械產品中的調質件,因其受力條件不同,對其所要求的性能也就不*一樣。一般說來,各種調質件都應具有優良的綜合力學性能,即高強度和高韌性的適當配合,以保證零件長期順利工作。
“淬火”如何讀?
“淬火”一詞讀音不統一的現象由來已久。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其實是一個語言學學術與專業習慣的矛盾。那么為什么專業人員多把“淬”字讀成“zhàn”呢?
從專業的角度分析,淬火是將金屬工件加熱到某一適當溫度并保溫,然后浸入水、油等介質中快速冷卻的熱處理工藝。考古發現,淬火工藝出現在春秋晚期,《史記·天官書》被認為是的有關淬火工藝的文字記載。古代文獻中,有“淬,劍燒而入水也”、“清水淬其鋒”等關于淬火的描述。由此可見,早期的淬火主要用于等兵器中,通過手工操作,將燒紅的兵器“蘸”入水中。因為“蘸”字能更形象地體現淬火的工藝過程,所以“淬火”俗稱“蘸火”。就連《新華字典》對“淬火”釋義中也提到“通稱‘蘸火’”。
淬火這種對材料性能改變起重大作用的工藝,在歷多是以口頭傳授為主,是保密性的技藝。它一般是從發明開始就有一種比較固定的口頭表達形式,并一直傳承下來。淬火工藝發明至今兩千多年來,極有可能一直被人們稱為“蘸火”。雖然,文獻記載為“淬火”,但“蘸火”已成為專業口頭交流和技藝傳承的習慣用詞。習慣成自然,約定俗成,這或許就是將“淬”讀作“zhàn”的原因。
另外,如果將淬火讀成“cuìhuǒ”,與退火讀音相近,容易在口頭交流中造成誤會,這或許也是專業人員一直將“淬火”讀成“zhànhuǒ”的另一個原因。
這就形成了一種有趣的語言現象: 人們寫的是“淬火”,而讀的是“蘸火”。淬火是書面詞,人們不讀它,“蘸火”是常用詞,人們卻不寫它,甚至在各類字典、詞典中,對“蘸火”一詞也少有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