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厭氧反應機理及應用
厭氧消化反應的機理
厭氧消化法是在無氧的條件下,借兼性菌及專性厭氧細菌降解有機污染物,分解的產物是以甲烷為主的消化氣(沼氣、生物氣)。
有機物厭氧分解的全過程細分又可分為三個階段,*階段為水解發酵階段(即酸性消化),此階段利用的是兼性水解發酵細菌(即產酸菌),將復雜有機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類等發酵成為有機酸、醇類、CO2、H2、NH3和H2S等;第二階段為產氫產乙酸階段,此階段利用的是專性厭氧的產氫產乙酸細菌,將*階段細菌的代謝產物---丙酸及其它脂肪酸、醇類和某些芳香酸轉化為乙酸、CO2和H2;第三階段為產甲烷階段,此階段利用產甲烷菌將*、第二階段產生的乙酸、CO2和H2為主要基質(還有甲酸、甲醇及甲胺)終轉化為甲烷和CO2,產甲烷菌包括兩種特異性很強的細菌:一種主要利用H2把CO2還原為CH4;另一種產甲烷菌主要以乙酸為基質(也可利用甲醇和甲胺),把它分解為CH4和CO2。在這一階段中,據研究還有一種同型產乙酸菌可把CO2和H2合成為乙酸。
有機物在厭氧條件下消化降解的過程可簡單分為兩個階段,即酸性消化(酸性發酵)階段和堿性消化(堿性發酵或甲烷消化)階段。
酸性消化階段:參與的微生物為酸性腐化菌或產酸細菌。在這一階段中,含碳有機物被水解成單糖,蛋白質被水解成肽和氨基酸,脂肪被水解成甘油脂肪酸。水解的終產物是包括丁酸、丙酸、乙酸和甲酸在內的有機酸以及醇、氨、CO2、硫化物、氫以及能量,為下一階段的甲烷消化作準備。酸性腐化細菌對pH值、有機酸及溫度的適應性很強,世代短,數分鐘到數小時即可繁殖一代,多屬于異養型兼性細菌群。
在酸性消化階段,由于有機酸的形成與積累,pH值可下降至6,甚至可達5以下。此后,由于有機酸和溶解性含氮化合物的分解,產生碳酸鹽、氨、氮及少量的二氧化碳等,從而使酸性減退,pH值可回升到6.6-6.8左右。
經酸性消化后的污泥外觀呈黃色或灰黃色,比較粘稠不易脫水,仍易于腐化發臭。
堿性消化階段:參與的微生物是甲烷細菌。甲烷細菌對營養的要求不高,一般的營養鹽類、二氧化碳、醇和氨都可作為碳、氮源,屬于專性厭氧細菌群。
堿性消化階段就是消化氣的形成過程。酸性消化階段的代謝產物,在甲烷細菌的作用下,進一步分解成消化氣,其主要成分是甲烷、二氧化碳。
已發現的甲烷細菌屬有甲烷球菌屬(Metharnococcus),八疊甲烷球菌屬(Me-thanosarcirla),甲烷桿菌屬(Methanobacterium)和甲烷桿菌屬(Methano-bacillus)等。
甲烷細菌屬的特點是:
(1)對pH值的適應性較弱,適宜的范圍是6.6-7.8,pH值為6.8-7.2;
(2)對溫度的適應性也較弱,根據對溫度的適應范圍甲烷細菌可分為中溫 (30-35℃)及高溫(50-60℃)兩類。當甲烷細菌在一定的溫度內被馴化后,溫度增減2℃就可能破壞甲烷消化作用,特別是高溫甲烷細菌,溫度增減1℃,就有可能使消化過程遭到破壞。因此甲烷消化要求保持溫度恒定;
(3)甲烷細菌的世代都較長,一般約4-6天繁殖一代;
(4)甲烷細菌的專一性很強,每種甲烷細菌只能代謝特定的底物,如甲酸甲烷桿菌(Methanobacterium formicium)僅能利用H2,CO2和甲酸CHOOH,低氧甲烷桿菌(Methanobacterium suboxydans)只能把戊酸分解成乙酸與丙酸。因此,在厭氧消化條件下,有機物分解往往是不*的;
(5)所有的甲烷細菌都能氧化分子狀態的氫,并利用CO2作為電子接受體:
4H2+CO2-→CH4+2H2O
由于甲烷細菌具有上述特點,而且又是專性厭氧細菌,因此甲烷消化階段控制著厭氧消化的整個過程。
1kgCOD產生0.35Nm3CH4 (相當于0.25kgCH4)
2. 厭氧生物控制指標:
厭氧處理裝臵在實際運行中,主要控制進水水質、負荷、溫度、PH值、揮發酸、氮磷營養、沼氣組分、有毒物質等。
1.溫度的控制:分常溫(10-34℃)、中溫(35-40℃)、高溫(50-55℃)三種類型,厭氧消化常采用中溫消化。
2.PH值、堿度、揮發酸的影響:消化液中的PH值一般應維持在6.5-7.8之間,范圍在6.8-7.2左右;堿度(ALK)值在2000-4000mg/L之間,正常值為1000-5000mg/L;酸度(VFA)值在50-500mg/L之間,正常50-2500mg/L。
在反應器正常運行時,進水PH值一般在6.0以上。處理因含有機酸而使PH值偏低的廢水時,正常運行時PH值可略低,如4-5左右;若處理含無機酸而使PH值低的廢水,應將PH值調到6以上。具體控制要根據反應器的緩沖能力決定。
消化液的緩沖作用:由于酸性腐化細菌與甲烷細菌對溫度、PH值的適應性不同,世代長短相差懸殊。當酸性消化速度超過堿性消化速度時,有機酸就會積累,使PH值降低,不利于堿性消化,甚至破壞堿性消化。但由于消化池中存在的消化液(污泥水)具有緩沖作用,以維持消化正常進行。
可見,當有機酸增加時,反應向右進行。若所增加的有機酸數量較重碳酸鹽與碳酸的數量少,則[HCO3-]/[H2CO3]變化不大。從而可保持甲烷菌的消化條件。因此消化池的堿度要保持在合理的范圍內(厭氧反應器的堿度一般在2000-4000mg/L;正常為1000-5000mg/L),使緩沖能力充分,有效地防止PH值下降。同時,為了使堿性消化能順利地進行,消化系統中的有機酸含量應維持在合理范圍內(一般在50-500mg/L;正常50-2500mg/L)。
3. 厭氧設備的啟動
厭氧反應器在試車之前,應檢查施工、安裝質量,確保池體不漏水、不漏氣,一切附屬設施完好。在投料前,應向池內灌滿清水,并增壓至29.4kPa,如24h之內壓力下降小于10%,即可認為池體密封性符合要求。否則應立即采取補救措施,再按上述方法檢驗,直至合格為止。
與反應器配套的所有管道、閥門均應根據其各自的運行壓力,分別按照工業管路檢驗標準用清水進行承壓檢驗。
對于污泥、水、蒸汽、沼氣的壓力表,流量計、液面、電氣、溫度、PH值等計量儀表,加熱器、攪拌器、電機、水泵等設備,均應按各自的產品質量檢驗標準和設計要求,進行單機調試和聯動試運行,以保證其安全、可靠、靈活和準確。這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工作,否則待運行后若再發現上述先天性的缺陷,維修的工作量很大,且難以進行。厭氧設備在進入正常運行之前應進行氣密性試驗后,以氮氣吹掃,然后進行厭氧污泥的培養和馴化。
濰坊日麗環保為您優選IC高校厭氧反應器IC高校厭氧反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