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一天處理10噸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閱讀:122 發布時間:2019-10-25一天處理10噸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企業要發展,技術要進步。小宇環保的水處理設備技術在同行業中一直走在前列,與*企業和新老用戶緊密合作,共同研究開發新設備。為振興環保事業,實事求是制造的環保水處理產品而努力工作。
膜蒸餾技術:該種蒸餾是一種全新的分離技術,指的是將傳統的蒸餾過程與膜分離技術進行有機融合的新型的膜分離流程。相較于其它多種的膜分離流程,膜蒸餾技術所具備的主要優勢在于溶液濃度對其的影響十分小。Schofield等研究者對鹽溶液進行了相關的實驗,終證明5mol/L的氯化鈉溶液中的飽和蒸汽壓相較于純凈水僅僅下降了25%,而通過膜蒸餾技術則下降了30%,由此可得,相較于其它多種的膜分離流程,膜蒸餾技術對于高濃度的水溶液具有較強的處理作用。趙晶等研究者經過研究發現,利用VMD(即真空膜蒸餾技術)進行反滲透濃水的處理時,雖然在整個濃縮流程中反滲透濃水的通量有所下滑,但是其除鹽率卻能達到99%之上,與此同時,也會生成部分的高鹽度廢水,且其含鹽度超過15%之上,是反滲透濃水含鹽度的4倍以上。由于膜蒸餾技術自身*的性能,使得其與其它分離技術相比具有一些較為明顯的優勢,例如,在應用膜蒸餾技術的過程中,操作溫度和操作環境壓力都較低以及蒸餾液純度較高等等。由此可見,在經過蒸餾技術處理之后的濃鹽水,在得到部分淡水的同時,也會得到部分的高鹽度廢水,因此需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脫鹽處理,以此在根本上實現可溶性鹽類物質的分離。
目前,基于醫藥化工廢水的新特點,新型的處理技術也被不斷地研發出來,其中就包括有鐵碳裝置和PSB生化處理系統相結合的新型處理技術。這一技術在前端環節結合應用鐵碳裝置和芬頓反應,一般情況下,CODer的消除率可達40%-60%,B/C會相應提高0.1-0.3,而在后端環節則同時應用了A/O生化系統和PSB生化系統,運用耐鹽光合菌種,使其能在鹽度為30—60g/L和CODer含量為6-10g/L的廢水條件下正常運作,使得終的出水能夠達到國家相關污水排放標準中的三級處理標準,情況為達到*處理標準。鐵碳裝置,亦稱為持續高活性鐵床,其中的新型鐵碳在一般情況下會填充至鐵碳塔中應用,其是一種隸屬于電化學處理法的污水處理裝置,絕大多數情況下會應用于工業污水處理,尤其是那些攜帶有苯環、色度且對生物具有毒性影響的有機物等難以用生化處理法進行降解的高濃度污水。隨著工業的高速發展,午睡的處理難度也日益提升。*,生化處理法是一種常見、成本低且效果佳的污水處理手段,但其不能適用于各種污水情況。諸多工業污水不僅濃度很高,而且也難以用生化處理法進行處理,甚至連水解處理法也無法解決,此時就要應用多種前后端處理手段,而鐵床恰恰滿足了這一處理需求。但常規的鐵床雖然具有較高的處理效果,但由于填料鈍化以及結疤等問題尚未得到良好的解決,因而大大限制了該種手段的推廣應用。離子交換法對所處理的水質要求較為嚴格,采用離子交換法處理的放射性廢水應滿足以下水質要求:待處理廢水中懸浮固體含量要低,因為懸浮固體會覆蓋離子交換劑表面而影響交換過程;廢水中溶解總固體含量要低,因為非放射性的溶解態離子會與放射性離子形成競爭吸附;廢水中有機污染物含量要低.離子交換樹脂需要具有耐輻照的特性.離子交換法對主要裂變產物137Cs、90Sr等具有較高的交換能力和選擇性,在水中溶脹小,在較大的pH范圍內穩定等優點.當前離子交換法研究的主要方向,一是合成適用于處理放射性廢水的樹脂,以獲得交換容量大、洗脫率高、抗輻射降解能力強的樹脂;二是使離子交換設備小型化、系列化,并向生產裝置連續化、操作自動化發展,以降低投資、減少占地、簡化管理。
過濾法主要是去除廢水中懸浮物質,對于離子態的放射性核素去除效率很低,在實際放射性廢水處理中主要作為預處理使用.在放射性廢水處理中,常用的過濾裝置有三種(閔茂中等,1998):填料式濾池———池底填充活性炭、石英砂或無煙煤等濾料,運行時將廢水泵入濾池中,使廢水自行流過濾層,填料式過濾常作為預處理,去除廢水中懸浮的顆粒物以及油類和其他有機物;預涂式過濾器———是將粉末狀樹脂或硅藻土等濾料涂在多孔支撐層上,廢水在水壓作用下通過涂層而達到過濾的目的,產生的廢棄涂料及從廢水中截留的污染物經脫水、干燥待進一步處置;濾芯式過濾器———一般采用鋼制外殼,殼內裝有一個或數個濾芯組件,濾芯采用陶瓷或聚氯乙烯等材料制成,在處理放射性廢水時換下的濾芯一般不重復使用,采用水泥固化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