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10t/d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價格
閱讀:97 發布時間:2019-8-610t/d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價格
小宇環保注重質量、注重品質,專業打造。我們專注于生活污水的處理、醫療污水的處理、洗滌污水的處理、養殖、屠宰及相關的生產廢水的處理。如有意向采購可找我們詢價、做方案、做技術介紹、出施工圖紙等都會一一滿足。
臭氧-生物活性炭技術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藝是采用活性炭物理化學吸附、臭氧化學氧化、生物氧化降解及臭氧滅菌消毒四種技術合為一體的工藝。首先利用臭氧預氧化作用,初步氧化分解水中的有機物及其它還原性物質,降低生物活性炭濾池的有機負荷,同時臭氧氧化能使水中難以生物降解的有機物斷鏈、開環,轉化成簡單的脂肪烴,改變其生化特性。臭氧除了自身能將某些有害有機物氧化變成無害物外,在客觀上還可以增加小分子的有機物,使活性炭的吸附功能得到更好的發揮。活性炭能夠迅速地吸附水中的溶解性有機物,同時也能富集微生物,使其表面能夠生長出良好的生物膜,靠本身的充氧作用,炭床中的微生物就能以有機物為養料大量生長繁殖好氣菌,致使活性炭吸附的小分子有機物充分生物降解。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藝能夠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有機物和氨氮,對水中的無機還原性物質、色度、濁度也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并且能有效地降低出水致突變活性,保證了飲用水的安全。但該法對污染源水的指標(如氨氮含量)及原處理工藝(如預氯化)部分有一定的要求。
CCAS工藝,即連續循環曝氣系統工藝(ContinuousCycleAerat*tem),是一種連續進水式SBR曝氣系統。這種工藝是在SBR(SequencingBatchReactor,序批式處理法)的基礎上改進而成。SBR工藝早于1914年即研究開發成功,但由于人工操作管理太煩瑣、監測手段落后及曝氣器易堵塞等問題而難以在大型污水處理廠中推廣應用。SBR工藝曾被普遍認為適用于小規模污水處理廠。進入60年代后,自動控制技術和監測技術有了飛速發展,新型不堵塞的微孔曝氣器也研制成功,為廣泛采用間歇式處理法創造了條件。1968年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大學與美國ABJ公司合作開發了“采用間歇反應器體系的連續進水,周期排水,延時曝氣好氧活性污泥工藝”。1986年美國國家環保局正式承認CCAS工藝屬于革新代用技術(I/A),成為目前*的電腦控制的生物除磷、脫氮處理工藝。
CCAS工藝對污水預處理要求不高,只設間隙15mm的機械格柵和沉砂池。生物處理核心是CCAS反應池,除磷、脫氮、降解有機物及懸浮物等功能均在該池內完成,出水可達標排放。
活性炭在水處理中的作用
目前,城市飲用水處理工藝以去除懸浮物、濁度和病原微生物的混凝→沉淀→過濾→消毒常規處理工藝為主,并根據水源水的特性選擇適當的處理構筑物類型,組合成飲用水處理工藝流程。消毒方式主要以氯消毒為主,也有少數水廠采用二氧化氯、臭氧或紫外線消毒。出水水質一般要求達到國家頒布的生活飲用水質標準。
對于水質良好的水源,傳統的水處理工藝可獲得安全合格的飲用水。但隨著水源水的污染,在對有機物去除、降低三氮含量這些目前飲用水急需解決的問題上,傳統的水處理工藝滿足不了要求[3],大部分地區的飲用水雖然經過了常規處理,但仍然含有多種多樣的微量有機物,特別是有毒有害、致畸、致癌和致突變物質逐漸增多,人們長期飲用,會出現眩暈、疲勞、脫發、癌癥發病率增高等現象[4]。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迅猛發展,飲用水中不斷出現新的病原微生物因子,加氯消毒也不能有效殺滅水中的病原菌、病毒和抗氯型的病原寄生蟲如賈第蟲胞囊和隱孢子蟲卵囊等。抗氯型病原微生物如隱孢子蟲的出現也使人們對傳統的加氯消毒工藝產生了質疑[5]。
為了改善和提高飲用水水質,有效地去除飲用水中微量有機物以及鐵、錳、重金屬離子等有害物質,防止THMs等致畸、致癌物質的產生,世界上眾多的國家都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從現有的資料來看,飲用水深度凈化主要采取預氧化、活性炭吸附和臭氧氧化等措施[6]。
活性炭在凈化給水方面不僅對色、嗅去除效果良好,而且對合成洗滌劑ABS、三鹵甲烷(THMs)、鹵代烴、游離氯也有較高的吸附能力,也能有效地去除幾乎無法分解的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等。活性炭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游離氯和某些重金屬(如Hg, Sb, Sn, Cr)且不易產生二次污染,常用于家庭用水及飲用水的凈化處理工藝中[7]。活性炭在廢水處理方面的主要優點是處理程度高、出水水質穩定。與其他方法配合使用可獲得質量很高的出水水質,甚至達到飲用水標準。在凈水技術中,一般分為預處理和深度處理技術。
缺氧池
缺氧池一般采用上流式污泥床反應器的形式,設計水力停留時間為2—4小時,池底為污泥床,污泥床厚度通常控制在l一1.2m之間,進水系統可采用脈沖進水中阻力布水系統,底部設布水管,運行時污泥呈懸浮狀態。污泥床平均濃度為30—359/L,污泥負荷為O.30—0.35kgBOD,(kgMLSs·d),污水中DO濃度小于0.2m∥Lo
2好氧池
2.1基本原理
好氧池是利用污水中的好氧微生物在有游離氧(分子氧)存在的條件下,消化、降解污水中的有機物,使其穩定化、無害化的處理裝置。好氧池一般為接觸氧化池的形式,池內設置有填料,已經充氧的污水浸沒全部填料,并以一定的流速流經填料。微生物一部分以生物膜的形式固著于填料表面,一部分則以絮狀懸浮于水中,因此它兼有生物濾池和活性污泥法的特點。接觸氧化池中微生物所需的氧通常由人工曝氣供給。生物膜生長至一定厚度后,近填料壁的微生物將由于缺氧而進行厭氧代謝,產生的氣體及曝氣形成的沖刷作用造成部分生物膜脫落,促進了新生物膜的生長,形成生物的新陳代謝。脫落的生物膜隨出水進入后續的二沉池。
A-A-O生物脫氮除磷工藝是活性污泥工藝,在進行去除BOD、COD、SS的同時可生物脫氮除磷。
在好氧段,硝化細菌將入流污水中的氨氮及由有機氮氨化成的氨氮,通過生物硝化作用,轉化成硝酸鹽;在缺氧段,反硝化細菌將內回流帶入的硝酸鹽通過生物反硝化作用,轉化成氮氣逸入大氣中,從而達到脫氮的目的;在厭氧段,聚磷菌釋放磷,并吸收低級脂肪酸等易降解的有機物;而在好氧段,聚磷菌超量吸收磷,并通過剩余污泥的排放,將磷去除。以上三類細菌均具有去除BOD5的作用,但BOD5的去除實際上以反硝化細菌為主。污水進入曝氣池以后,隨著聚磷菌的吸收、反硝化菌的利用及好氧段的好氧生物分解,BOD5濃度逐漸降低。在厭氧段,由于聚磷菌釋放磷,TP濃度逐漸升高,至缺氧段升至高。在缺氧段,一般認為聚磷菌既不吸收磷,也不釋放磷,TP保持穩定。在好氧段,由于聚磷菌的吸收,TP迅速降低。在厭氧段和缺氧段,NH3-N濃度穩中有降,至好氧段,隨著硝化的進行,NH3-N逐漸降低。在缺氧段,由于內回流帶入大量NO3-N,NO3-N瞬間升高,但隨著反硝化的進行,NO3-N濃度迅速降低。在好氧段,隨著硝化的進行,NO3-N濃度逐漸升高。
A/O工藝用于中小型生活污水處理站
AIO工藝,即缺氧—好氧污水處理工藝,該工藝具有適應能力強,耐沖擊負荷,高容積負荷,不產生污泥膨脹,排泥量少,脫氮效果較好等特點,特別適合于中小型污水處理站選用。A/0工藝由缺氧池和好氧池串聯而成,在去除有機物的同時可以取得良好的脫氮效果。該工藝的顯著特點是將脫氮池設置在除碳過程的前部,即:先將污水引入缺氧池,回流污泥中的反硝化菌利用原污水中的有機物作為碳源,將回流混合液中的大量硝態氮(NO—x-N)還原成N:,從而達到脫氮的目的;污水接著進入好氧池,大部分有機物在此得到消化降解,好氧池后設置二沉池,部分沉淀污泥回流至缺氧池,以提供充足的微生物,同時將好氧池內混合液回流至缺氧池,以保證缺氧池有足夠的硝酸鹽。
A-A-O脫氮除磷系統的工藝參數及控制
A-A-O生物脫氮除磷的功能是有機物去除、脫氮、除磷三種功能的綜合,因而其工藝參數應同時滿足各種功能的要求。如能有效地脫氮或除磷,一般也能同時地去除BOD5。但除磷和脫氮往往是相互矛盾的,具體體現的某些參數上,使這些參數只能局限在某一狹窄的范圍內,這也是A-A-O系統工藝系統控制較復雜的主要原因。
1.F/M和SRT。*生物硝化,是生物脫氮的前提。因而,F/M(污泥負荷)越低,SRT(污泥齡)越高。脫氮效率越高,而生物除磷則要求高F/M低SRT。A-A-O生物脫氮除磷是運行較靈活的一種工藝,可以以脫氮為重點,也可以以除磷為重點,當然也可以二者兼顧。如果既要求一定的脫氮效果,也要求一定的除磷效果,F/M一般應控制在0.1-0.18㎏BOD5/(kgMLVSS·d),SRT一般應控制在8-15d。
2.水力停留時間。水力停留時間與進水濃度、溫度等因素有關。厭氧段水力停留時間一般在1-2h范圍內,缺氧段水力停留時間1.5-2.0h,好氧段水力停留時間一般應在6h。
3.內回流與外回流。內回流比r一般在200-500%之間,具體取決于進水TKN濃度,以及所要求的脫氮效率。一般認為,300-500%時脫氮效率佳。內回流比r與除磷關系不大,因而r的調節*與反硝化工藝一致。
4.溶解氧(DO)。厭氧段DO應控制在0.2mg/L以下,缺氧段DO應控制在0.5mg/L以下,而好氧DO應控制在2-3mg/L之間。因生物除磷本身并不消耗氧,所以A-A-O脫氮除磷工藝曝氣系統的控制與生物反硝化系統一致。
5.BOD5/TKN與BOD5/TP。對于生物脫氮來說,BOD5/TKN至少應大于4.0,而生物除磷則要求BOD5/TP﹥20。運行中應定期核算入流污水水質是否滿足BOD5/TKN﹥4.0,BOD5/TP﹥20。如果其中之一不滿足,則應投加有機物補充碳源。為了提高BOD5/TKN值,宜投加甲醇做補充碳源。為了提高BOD5/TP值,則宜投加乙酸等低級脂肪酸。
6.PH控制及堿度核算。A-A-O生物除磷脫氮系統中,污泥混合液的PH應控制在7.0之上;如果PH﹤6.5,應外加石灰,補充堿度不足。
接觸氧化池構造
接觸氧化池由池體、填料、布水裝置和曝氣系統組成,其中填料和曝氣系統是接觸氧化池的重要組成部分。
填料是微生物的載體,其特性對接觸氧化池中微生物的數量、氧的利用率、水流條件及污水與生物膜的接觸狀況等起著重要的作用。填料要求具有比表面積大、空隙率大、水力阻力小、強度大、化學和生物穩定性好、經久耐用等特點。生活污水中污染物濃度較低,生物膜較薄,為增加生物膜中微生物數量,可選擇易于掛膜和比表面積較大的軟性纖維填料,如尼龍、維綸、晴綸等。一般情況下,填料層高度為3.0m左右,填料層上水層高度約0.5m,填料層與池底高度為0.5—1.5m。曝氣系統按供氣方式可分為鼓風曝氣、機械曝氣和射流曝氣,其中,射流曝氣又可以細分為強制供氣式和自吸供氣式,強制供氣式利用鼓風機向射流器供給空氣,自吸供氣式由射流器噴嘴噴出高速射流,使吸氣室形成負壓,將空氣吸入。中小型生活污水處理站一般建設在小區附近,且常采用地埋式或半地埋式,因此,曝氣方式宜選擇自吸供氣式射流曝氣,該曝氣方式的優點是:氧吸收率高、充氧能力強;污泥活性及其沉降性能好;構造簡單、運轉靈活、便于調節、維護管理方便;運行噪聲較低,適宜在小區內使用。
吸附預處理技術
吸附預處理技術是指利用物質的吸附性能或交換作用來去除水中污染物的方法。目前用于水處理的吸附劑有活性炭、硅藻土、二氧化硅、活性氧化鋁、沸石及離子交換樹脂。近年來又研制開發了一些新型吸附材料,如多孔合成樹脂、活性炭纖維等。其中用的多的是對水中有機污染物和臭味有較強吸附作用的疏水性物質-活性炭。但是粉末活性炭參與混凝沉淀過程后,殘留于污泥中,目前尚無很好的回收再生方法,致使處理費用較高,難以推廣應用。粘土礦物類吸附劑雖然貨源充足、價格便宜,具有很好的吸附性能,但大量粘土投入混凝劑中增加了沉淀池的排泥量,給生產運行帶來了一定困難。
一氧-活性炭聯用深度處理技術
活性炭是一種由大孔、中孔、微孔組成的多孔性物質, 對有機物的去除主要靠中孔和微孔的吸附作用。臭氧活性炭聯用深度處理技術采取先臭氧氧化后活性炭吸附,在活性炭吸附中又繼續氧化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炭層中投加臭氧,使水中的大分子轉化為小分子,改變其分子結構形態,提供了有機物進入較小孔隙的可能性,使大孔內活性炭表面的有機物得到氧化分解,從而使活性炭可以充分吸附末被氧化的有機物,達到水質深度凈化的目的[8]。當然臭氧活性炭聯用技術也有其局限性,如臭氧在破壞一些有機物結構的同時也可能產生一些有毒有害的中間產物。研究結果表明,水源經臭氧2活性炭吸附深度處理,氯化后出水水質可能仍具有致突變性。
經預處理的污水連續不斷地進入反應池被活性污泥微生物吸附,并一起從主、預反應區隔墻下部的孔眼以低流速(0.03-0.05m/min)進入反應區。在主反應區內依照“曝氣(Aeration)、閑置(Idle)、沉淀(Settle)、排水(Decant)”程序周期運行,使污水在“好氧-缺氧”的反復中完成去碳、脫氮,和在“好氧-厭氧”的反復中完成除磷。各過程的歷時和相應設備的運行均按事先編制,并可調整的程序,由計算機集中自控。
CCAS工藝的*結構和運行模式使其在工藝上具有*的優勢:
(1)曝氣時,污水和污泥處于*理想混合狀態,保證了BOD、COD的去除率,去除率高達95%。
(2)“好氧-缺氧”及“好氧-厭氧”的反復運行模式強化了磷的吸收和硝化-反硝化作用,使氮、磷去除率達80%以上,保證了出水指標合格。
(3)沉淀時,整個CCAS反應池處于*理想沉淀狀態,使出水懸浮物(SS)極低,低的SS值也保證了磷的去除效果。
CCAS工藝的缺點是各池子同時間歇運行,人工控制幾乎不可能,全賴電腦控制,對處理廠的管理人員素質要求很高,對設計、培訓、安裝、調試等工作要求較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