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20噸/天生活污水處理設備一體機
閱讀:120 發布時間:2019-11-1620噸/天生活污水處理設備一體機
小宇環保是行業內的*,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安裝,運輸,售后于一體的大型技術企業,產品質量有保證,擁有豐富的生產銷售經驗。您選擇了小宇就是選擇了放心,安心。我們有信心為您做到。
膜分離法:膜分離技術以選擇性透過膜為分離介質,對物質進行分離。使用該法,可使廢水中的鉻化合物與其他鹽類分開,從而回收鉻。國內外在應用電滲析、反滲透、超濾、液膜法、膜生物反應器、微濾、納濾等膜技術處理含鉻廢水方面都有所研究。Alfredo等研究了采用超濾(uF)和納濾(NF)聯合工藝回處理皮革廢水,發現處理后所得的濃縮含鉻溶液能回用于鉻鞣工序。FabiaIli對超濾法回收鉻鞣廢液中的鉻鹽作了研究,發現超濾法能夠極大的降低懸浮固體和脂肪物質的含量,回收所得鉻鹽質量好,若在超濾處理前*行微濾可明顯提升處理效果,處理后的滲透液鉻的含量很低,而膜對鉻的截留為99.9%。在滯留物中所回收的鉻可以重新在鉻鞣過程中使用。應用膜技術處理含鉻廢水,轉化率高、分離效果好、裝置簡單、操作容易、易控制,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是當前研究應用的熱點技術。膜法所得鉻液可能比直接循環法所得鉻液要干凈,但需較*的技術支持,在制革廠內的實施范圍受到限制。
2.1新型穩定塘技術
針對穩定塘存在的諸如水力停留時間較長、占地面積過大、積泥嚴重和散發臭味等缺點,人們不斷地對穩定塘進行改良,出現了許多新型塘。
2.1.1藻類塘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OSWALD教授提出并發展的藻類塘(HighRageAlagePond)是對傳統穩定塘的改進。其工作原理是利用藻類的大量增殖形成有利于微生物生長和繁殖的環境,形成更緊密的藻菌共生系統。塘中藻類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有助于硝化作用的進行,藻類的生長繁殖過程中的藻菌共生系統。塘中藻類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有助于硝化作用的進行,藻類的生長繁殖過程中吸收氮、磷等營養鹽,可提高氮、磷等污染物的去除效率(Oswald,1990)。
藻類塘中磷的去除主要由pH和Ca2+的濃度決定,磷酸鈣在pH為8左右時開始形成,因此,白天由于光合作用pH上升而使磷酸根離子更易和鈣結合生成沉淀而去除。在含鈣豐富的水體中這一沉淀過程由pH來控制,而在硬度不高的水體中則由鈣離子的濃度來決定(Picot等,1992)。研究認為水生植物及底泥類型對磷去除過程影響較大,但對于系統中磷的主要去除機制為生物吸收還是化學沉降存在分歧。
`厭氧生物處理是一個復雜的生物化學過程,依靠三大主要類群的細菌,即水解產酸細菌、產氫產乙酸細菌和產甲烷細菌的聯合作用完成,因而可粗略地將厭氧消化過程劃分為三個連續的階段,即水解酸化階段、產氫產乙酸階段和產甲烷階段。
階段為水解酸化階段。復雜的大分子、不溶性有機物先在細胞外酶的作用下水解為小分子、溶解性有機物,然后滲入細胞體內,分解產生揮發性有機酸、醇類、醛類等。這個階段主要產生較脂肪酸。
改良A/O氧化工藝處理是利用厭氧和好氧的交替作用,利用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作用,進一步降解廢水中的COD和降解廢水中的氨氮。改良A/O氧化工藝的回流比可以根據需要隨意變動,針對酚氨回收廢水剩余氨氮和有機物的降解需要調整回流比,對氨氮硝化和反硝化脫氮進行強化處理,改良A/O氧化工藝的兼氧與好氧交替運行可以改善難降解污染物的性質,強化降解廢水中剩余的有機污染物。改良A/O氧化工藝在運行中定期加入菌種固定化載體,增強菌種的數量,平均停留時間為32小時。厭氧生物處理的影響因素
厭氧生物處理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比好氧生物處理嚴格。一般認為,控制厭氧處理效率的基本因素有二類:一類是基礎因素,包括微生物量(污泥濃度)、營養比、混合接觸狀況、有機負荷等;另一類是環境溫度、pH、氧化還原電位、有毒物質等。
由厭氧生物處理的基本原理可知,厭氧過程要通過多種上不同的微生物類群聯合作用來完成。如果把產甲烷階段以前的所有微生物統稱為不產甲烷菌,則它們包括厭氧細菌和兼性細菌,尤以兼性細菌居多。與產甲烷菌相比,不產甲烷菌對pH、溫度等外界環境因素的變化具有較強的適應性,而且其增殖速度較快。而產甲烷菌是一群非常特殊的、嚴格厭氧的細菌,它們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要求比不產甲烷菌嚴格,而且其繁殖的世代期較長。因此,產甲細菌是決定厭氧消化效率和成敗的主要微生物,產甲烷階段是厭氧過程速率的限制步驟。正因為如此,在討論厭氧消化過程的影響因素時,多以產甲烷菌的、生態特征來說明。
溫度
溫度是影響微生物生存及生物化學反應重要的因素之一。各類微生物適宜的溫度范圍是不同的,一般認為,產甲烷菌適宜的溫度范圍為5~60℃,在35℃和53℃上下可以分別獲得較高的消化效率;溫度為40~45℃時,厭氧消化效率較低。由此可見,各種產甲烷菌的適宜溫度區域不一致,而且適溫度范圍較小。根據產甲烷菌適宜溫度條件的不同,厭氧消化法可分為常溫消化、中溫消化和高溫消化三種,類型。
(1)常溫厭氧消化是指在自然氣溫下進行廢水厭氧處理的工藝,適宜溫度范圍為10~30℃。
(2)中溫厭氧消化 適宜溫度范圍為35~38℃,若低于32℃或者高于40℃,厭氧消化效率則明顯地降低。
(3)高溫厭氧消化 適宜溫度范圍為50~55℃。
上述適宜溫度有時因其他工藝條件的不同而有某種程度的差異,如反應器內污泥濃度較高,則溫度的影響不易顯露出來。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升高,則有機物去除率和產量會相應提高。一般認為,高溫消化比中溫消化沼氣產量約高一倍。溫度的高低不僅影響沼氣的產量,而且影響沼氣中甲烷的含量和厭氧消化污泥的性質。
染色工作者協會對大量染料及藥劑進行測試。發現近一半的染料BODs/COD值小于0.1,因此運用生物法處理這部分糟染物需要選擇優良的菌種。國內在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羅國維、林世光等人研究開發的“優勢菌處理工業技術”,將用優勢菌的水解一接觸氧化工藝應用于印染廢水等工業廢水的處理工程實踐中,使系統的脫色率高達90%以上。
水生植物塘和養殖塘
水生植物塘在塘中種植一些高等水生植物,主要是水生維管束植物,通過它們的生物作用處理污水,同時植物可進行回收,因此具有較好的經濟價值。水生植物塘可去除水體中的懸浮泥沙,改善透明度;可有效去除水中有機物和難降解物質;可有效地抑制藻類的生長;可去除微量重金屬等。水生植物能通過“克藻效應”抑制有害水藻的生長,從而凈化水環境(郭家驊等,2010)。
養殖塘通過在塘中放養各種經濟魚類,通過魚類捕食水體中懸浮大顆粒有機物、藻類和菌類而進一步去除有機物(何小蓮等,2007)。基于旁路凈化的思路設計并構建的包括水生植物塘和養殖塘在內的生物穩定塘系統,考察了對氮、磷的去除效果。結果表明,系統對TN、TP、NO3--N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別為25.3%、50.6%、38.4%和35.6%,其中,養殖塘對TN、NO3--N
和NH4+-N的去除效果好于植物塘,而植物塘對TP的去除效果要優于養殖塘(黃亮等,2008)。依據對污染物降解過程的分析,植物塘與養殖塘之間具有較強的互助和互補性,使得整個系統能夠充分發揮處理功效,從而具有較高的氮、磷去除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