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發那科工業機器人
閱讀:638 發布時間:2020-12-1
發那科工業機器人
發那科工業機器人之所以受青睞,是因為很多工作不適合人類工作,對人的身體不好,一些諸如拋光、打磨、鑄造等這些環節工作環境異常惡劣,嚴重不適合人類從事勞動,因此類似這些作業環節就需要機器去解放操作者,隨著機器人普及率越來越高,原有的操作工人應該從簡單的勞動崗位上解放出來,轉而從事更復雜的管理、設計、技術開發和維護這樣的工作,這些是更適合人類的工作模式。
智能化是未來工業發展的重大課題。在工業4.0之前,工業機器人在汽車產業普及率是比較高的,每個車間都有上百臺機器人在服役,然而它們只能簡單重復執行預設的動作模式,缺乏柔性。這樣的機器人面臨很多問題,制約了在特定領域的使用。
以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汽車制造為例,正因為汽車生產制造的產業鏈比較成熟,前道和后道程序的質量加工控制都比較好,因此即使使用缺乏柔性的機器人來工作也可以滿足需求;但是在其他更多產業有很多更為復雜、變化萬千的生產現場,需要機器人能自主地、柔性地判斷工況變化的情況,這就要求機器人要具備智能化水平。
據了解,在此方面發那科已經開始著手某種意義上的“頂層設計”開發了,目的是為未來做“布局和鋪墊”。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機器深度學習,機器人通過模仿人的神經網絡,具體來說就是基于大量的樣本訓練,利用視覺、力覺等外部傳感器讓工業機器人能夠適時的感知外部環境的變化情況,靈活調整工業機器人在生產中的工作軌跡,進而提高機器人在實際現場工作的表現。它類似于培訓操作工人,從沒有經驗到經驗豐富的進階過程,使機器人通過日積月累的工作,提高應對現場復雜工況變化的能力。這也是發那科基于機器人本體技術,結合現代周邊技術發展趨勢不斷努力嘗試的前瞻性設計。
作為像機器人這樣的*制造產業,研發一直是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的驅動力量。由于本土市場的機器人熱,很多廠商扎堆進入,孔萌對此抱有產業低端化的隱憂。他認為,廠商不僅僅要開發的本體技術,還要將上下游和周邊產業都要納入進來均衡發展,而現在的情況是更多的企業在做本體開發,如伺服控制、減速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