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數控機床自主創新將從產業層面突破
閱讀:1121 發布時間:2014-2-20機床工具行業自主創新專題研討會傳遞出的一個重要信息是:鑒于數控機床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力量薄弱,產學研結合流于形式的現狀,有關部委將從產業層面引導行業形成合力,構建國家創新。
2月23日,由*政策體改司組織的機床工具行業自主創新專題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副部長曹健林、*政策體改司司長梅永紅、中國機床工業協會總干事長吳柏林以及眾多機床工具企業高管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傳遞出的一個重要信息是:鑒于數控機床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力量薄弱、產學研結合流于形式的現狀,有關部委將從產業層面引導行業形成合力,構建國家創新體系。
曹健林指出:“*對于用*改造傳統產業的總體設想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兩個轉變’。四個方面:一是16個重大專項,其中就有數控機床;二是用*促進提升傳統產業;三是抓*的產業化讓關鍵技術在國內形成大的產業;四是抓高新區的發展,比如珠三角和長三角等,使他們的發展和國家的發展相結合,和各個行業的發展結合起來。兩個轉變:一是要從抓項目轉向抓能力的提高,關注國家在相關領域和行業中的地位。二是從關注提升企業的能力轉向提升行業的整體創新能力。”
現有創新體系不能支撐產業發展
對于數控機床產業技術創新存在哪些障礙的問題,與會企業代表認為,我國數控機床產業自主開發能力薄弱,數控機床在開發周期、性能、可靠性等方面與國外同類產品差距較大。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的,除了專業配套體系尚未建立、裝備水平和加工工藝未能盡如人意之外,關鍵、共性技術的缺失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大連機床集團公司副總裁、總設計師黃付中說:“機床工業創新和發展,特別是企業的創新,還需要現代設計技術、可靠性技術、加工工藝等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的支撐。而這些技術的研究是不能用市場機制進行調控的,至少在短時間內市場機制難以發揮調控作用。同時,這些科研工作企業也難以承擔。”
沈陽機床(集團)有限公司總關錫友說:“關鍵、共性技術不能取得突破,研發力量分散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比如動態性能的設計和研究是所有企業都面臨的問題,各企業分頭去弄,誰也突破不了,我希望行業能聯合起來,共同突破這一技術。”
北京*機床廠廠長崔志成說:“行業里優勢的企業也未見得在研發方面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更不要說行業里頭的弱勢企業了。北一曾嘗試通過海外并購跨境轉移技術,但是阻力重重,所以,需要自主創新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采用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的方式,國家產業發展和行業自主創新之間的關系應該如何定位,對此我們也感到困惑。”
產學研結合應以需求為導向
吳柏林說:“回顧以往幾個五年計劃攻關的指導思想,往往以跟蹤水平為立項之根本,忽視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沒有充分體現企業的主體地位,因此相當多的科研成果不能轉化為生產力,造成科研項目多,可是產業技術進步不快的局面。”
武漢華中數控董事長陳吉紅的話引得與會代表會心大笑,他說:“正如一位*領導同志在視察我公司所指出的,我們搞的某些研究,政府是投資主體,領導是基本觀眾,評獎是主要目的,倉庫是zui終歸屬。”
幾家企業代表認為,在共性技術研究日益萎縮的趨勢下,國家極力倡導產學研相結合,出發點是好的,畢竟目前的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在基礎、共性技術研究方面基礎優于企業。但是研究機構和企業的合作未能找到良好的利益契合點。部分大專院校常常是教授出面與企業簽好了合同,具體的工作則是由在讀的研究生來做,結果是教授完成了與學校簽訂的科研計劃,企業卻得不到想要的結果。于是,企業對學校的科研投入也經常成為“一錘子買賣”。時間一久,雙方缺乏信任,學校不肯全力投入研究,企業也不能長期穩定的支持某一課題。這種以項目合作的形式zui多也維持不了幾年,而某些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究需要長期關注,還要經得起失敗,自然也就無人問津了。
吳柏林認為,數控機床新產品開發的立項要以市場用戶的實際需求為依據,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功能部件的開發要以主機發展為牽引,以滿足用戶需求為根本目的。
會議主持人、*政策體改司副司長李新男則進一步說:“當前的產業需要集中各方面優勢,要產學研結合,但這三個方面是結而不合,怎樣找到三方利益共同點是關鍵。另外,國家干預和市場機制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如果我們把資金撥給一個企業,那么,其他企業可能認為這是不公平的,有違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所以,國家的支持也必須有充足的理由。”
技術聯盟拓開產業創新之路
困難重重不代表沒有出路。國家*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國有資產研究中心主任高梁說:“我們經常提要搞好分工協作,優化產業組織。但事實上現在的這種條塊分割仍然存在。如果產業做不強做不大,單個企業做強做大的難度是很大的。
我們看日本的產業,產業鏈各個環節都有長期合作的機制,我們現在做不到,在這方面民營企業倒是有一定的優勢。技術創新的問題其實是一個體制創新的問題。”
梅永紅總結說:“實施自主創新的核心問題是要有若干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形成我們國家的競爭力。我們在這幾年通過實行一系列政府措施,已經在嘗試產業技術創新模式的更新。比如和*、*、*、開發銀行等六個部門聯合推動產業技術聯盟,就是通過聯合的形式,立足在企業共同生存發展需求上,以國家的戰略產業需要為導向,通過市場把分散的產業力量、要素集合起來,形成產業的聯合隊伍,數控機床業也是我們非常關注的產業。”
技術聯盟的目的是做到信息共享、資源共享,不做重復的開發,不做無效的開發。2月22日,由國家*牽頭成立了數控系統總線技術聯盟,簽訂協議的是5家國產數控系統*企業。用技術聯盟的形式解決行業共性技術問題已經成為一種新趨勢,但是其中也有難點,就是如何解決利益分配問題。
梅永紅認為,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無償的共享技術資源是很難的,簽訂協議的企業在市場上都是競爭對手,要想達到共同開發的目的,可以考慮通過合同的形式規定好權利與義務。
還有會議代表認為,技術聯盟是一種自發性組織,游戲規則是自己建立的,沒有行政約束力。此時,要有第三方的仲裁機構來約束入盟企業,可以考慮由協會等組織來擔任仲裁機構。在解決了機制問題之后,還需要有戰略眼光的企業站出來振臂一呼,如果都只考慮眼前利益,那么,戰略聯盟肯定不能長久。在這方面也不缺乏失敗的案例,比如胎死腹中的重型機床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