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數控機床:用中國“大腦“裝備中國制造
閱讀:688 發布時間:2010-9-3今年5月,有著160年歷史的世界機床業*英國六百集團宣布,將利用其強大的營銷網絡,在銷售大連機床集團自主品牌的機床產品。從為英國六百集團做貼牌加工的“打工仔”,一躍成為戰略合作的“座上賓”,大連機床集團用了5年時間。
“面對*封鎖和資金匱乏等諸多困難,中國數控機床企業探索創新方式,尋找突破口,終于在一些領域曙光初現。”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行業總干事長吳柏林說。
自主品牌數控機床有了代表作
在今年舉辦的中國機床展上,沈陽機床集團15種“拳頭產品”精彩亮相,兩臺“五軸聯動”加工中心被譽為中國自主品牌的“代表作”,吸引了國內外用戶的目光。
“我國是機床業的生產和消費大國。經過幾年磨礪,已經形成了一些能與世界企業競爭的支柱型品牌企業,掌握了數控系統的部分核心技術,開發了一些數控系統產品,并得到了實際應用。”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于成廷說。
機床是制造裝備的“工作母機”,數控系統是機床的“大腦”。數控機床的水平和擁有量,已經成為衡量國家制造業水平、工業現代化程度和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目前,我國共有約20家數控系統骨干企業。2006年我國數控系統的市場銷量約為110666套,其中國產數控系統銷售達到73000多臺。更重要的是,在數控系統方面我國也取得了一定突破,開發出9軸聯動、可控16軸的數控系統,打破了發達國家對我國的技術封鎖和價格壟斷。
數控產業出路在于自主創新
數控系統是數控機床設備的“大腦”,因為關系到產業安全和國防安全,發達國家一直嚴禁核心技術對外輸出。
“用中國大腦裝備中國制造”,是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吉紅的“座右銘”。秉承這一理念,華中數控目前已發展成為我國*擁有成套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配套能力的數控企業,并躍身成為中國數控系統行業的強勢品牌。
國外數控系統通常采用計算機為軟硬件平臺的技術路線。發起組建華中數控的華中科技大學拋棄了西方普遍采用的“基于計算機”的研發思路,走出“以通用工業微機為硬件平臺,以Dos、Windows為開放式軟件平臺”的技術路線,使得中國數控系統產業與同行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要想在機床行業爭得一席之地,就不能老是跟著別人,必須有自己的拳頭產品。”大連機床集團董事長陳永開告訴記者。
為迅速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大連機床集團瞄準機床制造具有技術的企業,與世界zui大的車床生產商德國因代克斯公司合資合作,并購了美國英格索爾公司的生產系統和曲軸加工系統公司,通過消化、吸收*技術和工藝,大大促進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
“核心技術、關鍵部件是引進不來的。中國數控產業的*出路,就是走自主創新之路,用中國人自己的核心技術振興中國的數控產業。”吳柏林說。
國產數控系統國內*不足1%
應該看到,盡管我國數控事業取得長足進步,但在中數控系統領域,在高速、高精、多軸加工等方面,不論是產品系列化程度,還是功能部件,國內企業還略遜*。德國、美國、日本、意大利等國家,仍是世界機床業的*梯隊。
普及型數控系統市場是國內企業zui難開拓的領域。統計顯示,2006年普及型數控系統83%的*被國外企業搶占。在工藝管理、檢測手段、質量控制、品牌認同度等方面,國內企業與國外都存在不小差距。
在數控系統,雖然國產五軸聯動數控系統技術取得一定突破,但功能還不完善,實際應用中驗證還不充分。2006年,國外公司在中國銷售數控系統2000臺左右,約占*99.5%,而國產數控系統只銷售了10多臺,僅占*0.5%。
目前,我國數控行業遇到的嚴峻挑戰:對于我國技術尚不完善的五軸聯動以上的高性能數控系統產品,發達國家至今仍封鎖限制;由于我國數控技術進步,國外中數控系統開始*,市場競爭異常激烈;一些國外機床*采用高附加值產品銷售、落后技術轉讓等方式占領國內市場,搶占產業發展先機;由于缺乏配套政策,少有敢做“*個吃螃蟹”的用戶,國產數控系統的市場環境亟待改善。
國內經濟發展為我國數控系統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預計到2010年,國內市場僅金屬加工機床總需求就將達到100億至120億美元,其中數控機床需求將超過10萬臺。此外,航空航天、船舶工業、重大裝備制造業、汽車及零部件制造業、微電子裝備制造業對數控機床及數控系統的需求也將急劇增加。
面對歷史機遇,國內機床行業要大力發展中檔系統,占領國內大部分市場;要重視數控系統研究,實現技術上的突破及其產品化。
于成廷說,國家應重點支持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的研發,優先立項支持選用國產數控系統的*首套數控機床裝備,推動自主研發的數控系統的市場應用。在政府招標項目中,標書中不得規定“只采用國外系統”,給國產數控系統產品建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同時,鼓勵數控系統廠家和機床廠進行資產整合重組,使數控系統企業具備基本穩定的市場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