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下載
綠色、智能是機械制造業的發展大方向
閱讀:2014 發布時間:2009-12-30提 供 商 | 臨清興和宏鑫機床有限公司 | 資料大小 | 0K |
---|---|---|---|
資料圖片 | 下載次數 | 0次 | |
資料類型 | 瀏覽次數 | 2014次 | |
免費下載 |
12月12日,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舉辦的“從制造到創造:裝備制造業振興專家論壇”上,*常委會副委員長、*院長路甬祥指出:“綠色”、“智能”是戰略性機械制造業發展的必然方向。
路甬祥對我國目前機械制造業的現狀給予很高的評價:已形成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和一定水平的產業體系。截至2008 年,中國機械工業擁有規模以上企業7.88 萬家、資產總額6.68 萬億元、從業人員1466 萬人。2008 年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突破9 萬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2.28 萬億元、實現利潤4605 億元、稅金2491 億元,2008 年機械工業多項指標增速居全國工業各行業*。
同時,我國已成為*機械制造大國。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公布的一項評估稱,2008 年中國已超過德國成為世界機械制造大國。我國有210 多種工業產品產量排世界*。其中,發電設備產量、數控金屬切削機床產量,均位居世界*。在常規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港口裝卸機械、水泥成套設備等制造領域,中國不僅早已替代進口,并已占領了重要的海外市場。
但在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歷史性跨越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制約因素,比如環境和資源問題就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嚴峻考驗。綜合世界銀行、中科院和國家環保總局的測算,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約占GDP 的10%左右。而我國所有造成環境污染的排放物中,70%來源于制造業。因此,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傳統、粗放的機械制造業轉變成為綠色、智能制造,是應對金融危機、提升國力的關鍵所在。
綠色制造(Green Manufacturing-GM)已成為21 世紀機械制造業的發展趨勢。它是指在保證產品的功能、質量和成本的前提下,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制造模式。它使產品從設計、制造、使用到報廢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不產生環境污染或使環境污染zui小化,符合環保要求;節約資源和能源,使資源利用率zui高,能源消耗zui低,并使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生態效益協調*化。可以通過改進制造工藝、采用回收再生和復用技術、構建一體化循環經濟產業鏈等方法來實現綠色制造。
智能制造(Inligent Manufacturing-IM)是一種由智能機器和人類專家共同組成的人機一體化智能系統,它在制造過程中能進行智能活動,諸如分析、推理、判斷、構思和決策等。它把制造自動化的概念更新,擴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智能制造系統zui終要從以人為主要決策核心的人機和諧系統向以機器為主體的自主運行轉變。
路甬祥還進一步指出,未來的機械制造將是由信息主導的,并采用*生產模式、*制造系統、*制造技術和*組織管理方式的全新的機械制造業。我國的離散型制造主要集中在機械加工、電子元器件制造、汽車等行業,信息化為具有離散特點的機械制造業進行協同制造創造了條件。信息技術將促進設計技術的現代化,加工制造的精密化、快速化,自動化技術的柔性化、智能化,整個制造過程的網絡化、智能化、化。各種*生產模式也無不以智能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支撐。智能信息技術將改變機械制造業的設計方式、生產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務方式。
開展現代制造服務業的增值服務則是機械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在德國機械設備制造企業中,服務在營業額中的比重從1999 年的13%升至2005 年的20%,如蒂森克虜伯集團2007年的服務收入為167 億歐元,占集團銷售收入的比例達32.3%,而我國的制造服務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借助信息化技術手段,制造業服務的模式得以不斷改進和優化,服務得以向業務鏈的前后端延伸,能夠不斷優化服務內容,持續改進服務質量。
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使經濟遭遇了重大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機遇。一些工業發達國家紛紛把爭奪經濟制高點作為本國的戰略重點,把科技創新投資作為重要的戰略投資,把發展以高科技為主要特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突破口。綠色制造技術從一定程度上催生和拉動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智能制造技術是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升競爭力的核心。
本文由/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