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依據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加快培育制造業優質企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認真學習借鑒了江蘇、浙江、上海、山東等地經驗做法,并結合安徽實際,起草了《安徽省制造業優質企業成長計劃》(以下簡稱《成長計劃》)。文件的主要考慮是:
一是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安徽時強調,要“抓專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業,幫助其逐步發展壯大,形成‘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苗木’蔥郁的創新生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今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健全完善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推動一批‘小巨人’企業成長為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獨角獸企業”。
二是解決安徽企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通過多年培育,我省高新技術企業近2萬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90家,數量均居全國第8,企業培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跟長三角地區相比仍有差距,還存在優質企業總量不多、綜合競爭力不強、發展質量不優、有影響力的龍頭鏈主企業少等問題。
三是突出系統化培育和差異化支持舉措。當前,我省緊抓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夯實了優質企業底座,但缺少覆蓋企業成長全鏈條的培育體系,特別是缺失了獨角獸、鏈主企業的培育環節。為此,提出按照“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瞪羚、獨角獸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產業鏈鏈主企業”成長路徑,全生命周期培育優質企業。針對優質企業,提出建立共性服務機制予以支持,同時,圍繞企業不同成長階段,給予差異化政策支持。
二、主要特點和主要內容
(一)主要特點。總的來說,《成長計劃》有三個鮮明特點。一是科學規劃發展目標,提出力爭到2027年,年均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000家左右、專精特新企業1000家左右、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200家左右、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產業鏈鏈主企業10家左右,形成具有新質生產力特征和安徽特色的制造業優質企業方陣。二是聚力支持共性需求,提出建立五大服務機制,著力解決制造業企業在市場開拓、資金支持、技術創新、“走出去”、訴求辦理等方面的共性需求。三是差異化分類施策,圍繞不同成長階段優質企業的差異化需求,重點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專精特新企業壯大、瞪羚及獨角獸企業躍升、制造業單項冠軍及產業鏈鏈主企業領航“四大工程”,分類給予精準政策支持。
(二)主要內容。《成長計劃》包括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組織保障3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主要目標,提出到2027年的培育目標。
第二部分為重點任務,圍繞培育制造業優質企業提出建立5大共性服務機制、差異化實施4大培育工程,共17條重點任務。一是建立優質企業服務機制(第1—5條)。分別是供需發布對接機制、融資服務對接機制、產業鏈協同創新服務機制、跨境出海服務機制以及政企溝通“直通車”機制。二是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工程(第6—8條)。針對高新技術企業研發強度高、創新成果多的特點,提出包括強化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支持企業建設創新平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運用3項重點任務。三是實施專精特新企業壯大工程(第9—11條)。針對專精特新企業大多處于產業鏈中間環節,配套能力強但規模不大、創新能力不足等特點,提出包括支持企業提升研發創新能力、支持數字化綠色化國際化發展、支持專精特新企業上臺階3項重點任務。四是實施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躍升工程(第12—14條)。圍繞瞪羚和獨角獸企業數量少、成長速度快、賽道領域新、現金流缺乏等特點,提出包括挖掘培育瞪羚和獨角獸企業、拓展應用場景、強化資本賦能3項重點任務。五是實施制造業單項冠軍及產業鏈鏈主企業領航工程(第15—17條)。針對制造業單項冠軍及產業鏈鏈主企業掌握行業話語權、承擔產業鏈核心技術突破職責使命等特點,提出包括挖掘培育鏈主企業、支持申建重大項目、支持實施并購重組3項重點任務。
第三部分為組織保障,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牽頭負責組織落實,完善工作協調機制,統籌推進全省制造業優質企業培育工作。各地、各有關部門加強政策協同,形成工作合力,對優質企業給予人才引進、要素保障等傾斜支持,在全社會營造促進優質企業成長的濃厚氛圍。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