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欄目 機床會議】3月27日,第四屆激光復合制造協同創新國際論壇在杭州舉辦,浙江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姚建華教授代表主辦單位浙江工業大學致開幕詞,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特種加工分會秘書長徐均良、中國光學學會激光加工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陳超分別代表共同主辦單位為論壇致辭。

作為第19屆全國特種加工學術會議的分會場之一,上午的激光復合制造協同創新國際論壇吸引了約200名行業學者,聆聽了廣東工業大學張永康教授、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張文武研究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顧冬冬教授、北京工業大學黃婷研究員、溫州大學馮愛新教授、浙江工業大學張群莉教授、清華大學閆劍鋒副教授、大族激光智能裝備集團有限公司艾光明經理所作的專題邀請報告。
廣東工業大學張永康教授的《海上風電核心裝備及激光鍛造應力調控修復研究》報告,針對海上風電裝備產生應力腐蝕、開裂等損傷、且損傷構件難以拆除返修的問題開展了多項研究,通過激光與鍛造復合加工,實現材料鑄態到鍛態的改變,提高綜合機械性能;突破了多項先進技術,包括:引領行業技術發展的平臺抗失穩設計制造技術、國際領先的高空巨型葉片精準安裝技術、世界最高電壓風電海纜工程攻克海底復雜地質施工技術;形成了首件激光鍛造修復國際專利、多項國內專利和國家基金,為海上風電場建造和運維保障提供新裝備、新技術和新方法。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張文武研究員的《激光與電化學復合加工研究進展》報告,分享了團隊在激光與管電極電解復合方向的研究,從技術開發、機理研究、工藝設計出發,實現介入式激光加工的新工藝方法,大幅提高加工速率、突破加工深度極限、具有高加工表面完整性;該技術是智能能量場制造的典型案例,具有工程的共性:將人類的智能注入到能量場的集成、優化、控制,將物質系統從一種狀態變成所需要的另一種狀態,從而通過IME的高度融合,最精益地解決工程矛盾,所有場都是精益化解決工程矛盾的自由度,闡釋了多能場復合的廣義自由度問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顧冬冬教授的《多功能仿生金屬結構激光增材制造》報告,針對航空航天領域復雜整體金屬構件精確成形及多功能需求,開展了仿生金屬構件激光增材制造的結構優化、材料創新、工藝調控及性能評價等方面的研究,實現了復雜金屬構件激光增材制造的材料-結構-性能一體化,同時提出幾點思考:獨特結構打印形成獨特功能、仿生結構與增材制造的融合、激光增材制造仿生金屬結構、跨越設計與制造之間的GAP,并對未來多功能增材制造做出展望,比如材料的多樣性、材料-結構-性能一體化增材制造(MSPI)、仿生增材制造、從“增材制造”到“增材智造”等。

北京工業大學黃婷研究員的《鋰離子電池反應功能微結構設計、制造與性能》報告,基于“材料-結構-功能”一體化設計與制造理念,開展面向雙碳目標的激光制造前沿技術、合金型多孔電極一體化設計與制造等方面的研究,突破了高功率密度+高掃描速度激光微熔覆技術,解決了激光熔凝-脫合金融合、鋰化應力作用下的界面行為等科學問題,形成了高反集流體表面激光微熔覆技術、基于激光熔凝的多孔電極結構調控機制、基于冶金結合的多孔電極性能提升機理、面向跨尺度電極制造的激光微連接裝備等多項成果。

溫州大學馮愛新教授的《激光復合強化技術路徑探索與實踐》報告,結合激光熱處理、激光沖擊和組織性能調控,從能場特性、服役工況、工藝環境、性能指標、工程目標等方面探索了激光復合強化的技術路徑,介紹了高端裝備關鍵構件激光深冷噴丸復合強化技術等方面的實踐,技術路線與研究探索的五個方面密切關聯,報告內容牽引重大需求,驅動科研興趣,值得借鑒。

浙江工業大學張群莉教授的《激光復合熱處理技術研究進展》報告,提出隨著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實施,多工藝復合、多熱源復合、多能場復合已成為國際研究熱點,團隊近年來在激光復合熱處理方面的研究進展,以及在大型風電軸承激光復合深層強化、超超臨界汽輪機葉片激光深層強化、復雜模具變斑光激光強化、軌道交通激光復合強化等方面的技術應用,為實現“雙碳”目標助力。

清華大學閆劍鋒副教授的《納米材料超快激光加工技術研究進展》報告,聚焦超快激光輔助快速金屬納米材料加熱/冷卻動力學,介紹了加工過程中非線性、非平衡的工藝特點及其在許多領域的應用,內容豐富,研究的創新性、理論性、系統性都值得學習。

大族激光智能裝備集團有限公司艾光明經理的《三維五軸激光切割在汽車行業的應用》報告,分享了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的設計理念、主要功能及其應用,并系統性地介紹了大族激光智能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的發展現狀和主要產品。

此外,在激光及增材制造分會場交流中,還有近40位學者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在此不一一介紹。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