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欄目 機床頭條】觀眾老爺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新一期的《本周機床頭條》
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本周有哪些行業要聞吧
1、揚力集團榮獲第五批制造業單項企業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關于印發第五批制造業單項及通過復核的第二批制造業單項企業(產品)名單的通知》(工信部聯政法函【2020】351號)文件正式發布,揚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被工信部認定為制造業單項企業(第五批)。
揚力集團自1966年成立以來,始終貫徹“智能化、專業化、重型化、規模化、化”的發展戰略,堅持以“品種,品質、品位”為核心的三品戰略,長期致力于沖壓、鈑金、鍛造、激光等各類中金屬板材加工設備和智能化生產線的研發制造。公司依托核心技術,形成了由金屬成形裝備、數控鈑金加工設備、熱模鍛壓力機和金屬板材一體化解決方案組成的產業格局,力爭為汽車、家電、新能源、電氣等行業提供完美的智能化完整解決方案。
本站點評:本次揚力集團入選第五批制造業單項企業名單,是對揚力在機械制造領域的技術實力和行業地位的肯定,同時也是對揚力的一種鞭策。未來揚力仍將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不斷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及市場影響力,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
2、格勞博中國助力航空航天領域實現高效加工
2020年12月19日,格勞博中國參加了由“智航天地”“航維天地” 聯合中航工業沈陽飛機工業集團、中國航發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等共同組織舉辦的“第二十八屆航空航天加工創新論壇——智能制造新技術報告會”。
會上,格勞博中國的銷售與技術人員分享了格勞博五軸聯動通用加工中心在航空航天領域所擁有的諸多優勢及卓越表現。同時,也借此機會實地考察了地區內相關企業的發展現狀及需求。通過與生產、工藝、管理、加工等多部門互動,加強相互了解與信任,從而進一步提升了未來共同合作的可能性。
本站點評:中國航空航天領域擁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而數控機床則是其核心加工設備。眾所周知,格勞博以的汽車行業加工技術聞名于世,而源于其近百年技術積淀的五軸聯動通用加工中心在航空航天領域同樣擁有進技術與加工性能。其中,來自格勞博G系列的G150、G350(第二代)、G550(第二代)具備有效解決葉輪葉片和難加工材料等加工難題、提高生產力、縮短生產周期等諸多優勢。這不僅包括小批量加工生產,格勞博還能夠為大型項目提供一站式交鑰匙解決方案,從項目的初銷售、設計、生產、實施,一直到售后服務,格勞博中國可為航空航天領域提供長期、可靠的全方位優質產品與服務。
3、德國通快攜手科林電氣共建智能工廠
12月22日,科林電氣與德國通快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科林電氣和通快公司經過過去2年多的前期調研溝通,多次深入技術交流和互訪,雙方決定結成深度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數字化工廠、智能制造等領域展開緊密合作,積極探索和實踐智能制造解決方案。
根據協議,針對數字化結構智能制造試點項目,雙方共同尋找合作模式,試點研發智能車間一期項目,就數字化智能工廠、企業管理模式等領域開展緊密合作,推進透明化生產,共同打造科林智能工廠樣板。
本站點評:通快(中國)有限公司總裁楊剛表示,科林電氣是通快公司重要的合作伙伴。通快公司一直十分珍視與科林電氣的合作。科林電氣的快速發展與技術創新能力的快速提升,為我們之間進一步加深合作創造了條件。我們將充分了解科林電氣的需求,與科林電氣聯手打造智能工廠、杰出工廠,展現雙方優勢,促進合作共贏。
4、大冶軸與大連理工大學共建 “智能軸承聯合研究中心”
2020年12月,大連冶金軸承股份有限公司與大連理工大學在遼寧大連校企合作委員會2020年年會上簽署了共建“智能軸承聯合研究中心”的合作協議。聯合研究中心將依托大連理工大學軸承數字化設計、智能制造、試驗技術等技術優勢,以及大冶軸在軸承設計、制造、試驗方面能力,共同打造國內智能軸承校企聯合研究團隊。
隨著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傳感技術的迅猛發展,智能化已成為解決現代工業瓶頸的核心技術手段,能夠解決產品全生命周期數據采集與反饋、整機監控與壽命預測、整機運行邊緣側響應等一系列問題。智能軸承將成為重大裝備保駕護航的利器,具有廣闊的應用場景與市場前景。
本站點評:大連冶金軸承—大連理工“智能軸承聯合研究中心”的成立,將有力的推動軸承、智能軸承等方向的關鍵技術研發。研究中心將軸承制造聚焦智能制造科技前沿,其成果可應用于各類軸承制造以及智能產品研發,能夠創造非常可觀的技術、經濟、社會效益。將推動軸承產業鏈與互聯網技術、通信技術的融合發展,提高了我國智能制造競爭力,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軸承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5、2020年歐洲機床消費預計下降三分之一
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提供的數據,由于疫情的影響,歐洲機床消費預計將在2020年下降33.1%,總銷量將降至130億歐元。到2021年,消費量估計將增長23.5%,但這一強勁勢頭并不能彌補上一年的損失。歐洲機床消費預計在2022年至2024年間將繼續增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增長模式應該會趨于平緩。后,在預測期內,歐洲的消費量不會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到2024年,歐洲機床消費量將達到188億歐元,仍低于2019年的198億歐元。相較之下,2020年中國的機床消費量將下降19%,到2020年將下降8%,比上一年下降1%。不過,消費量早應在2021年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200億歐元),并有可能在2022-2024年期間繼續擴大,終達到220億歐元的門檻。
從行業的角度來看,汽車和航空航天這兩個傳統的機床采購行業在這一關鍵時期表現不佳,到2022年和2023年,這兩個行業的產出才會分別回到2019年第四季度的水平。從根本上講,這是由于疫情對新車和航空旅行需求的影響,而且還有諸如工業層面的產能過剩和商業信心低下等因素而阻礙了投資前景。其他行業,如電氣工程,應該以更快的速度復蘇。
本站點評:CECIMO(歐洲機床工業協會)經濟委員會主席馬庫斯·伯頓Marcus Burton指出,歐洲機床行業具有韌性。盡管它受到了疫情以及下游行業的影響,但歐洲機床制造商仍致力于技術創新、數字變革和環境可持續性。這向投資者和客戶都發出了積極的信號,表明即使在艱難時期,行業仍提供了新的、潛在的盈利機會。除了行業推動創新外,歐洲聯盟還設立了一個雄心勃勃的復蘇基金,以幫助成員國在疫情之后恢復經濟活力。這項應急基金盡管有爭議,但歐洲機構仍在討論中。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