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欄目 國內新聞】日前,日本被動元件巨頭村田制造宣布,全資子公司東光電子將于2020年12月關閉旗下一家生產被動器件的在華子公司—升龍科技。
2019年的時候,村田制造所的營收在996億元人民幣,凈利潤131億元人民幣。在企業大排名中,排到第498位,影響力可見一斑!那么,如此實力的村田,為何會倉促關掉升龍科技呢?
據了解,工廠目前已經停止了運轉,究其根本原因,主要還是下游需求的不斷升級,產品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從而漸漸喪失了競爭力。自從2016年開始,受廠房、設備等產能瓶頸閑置,中低端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以至于獲利空間縮小,村田、三星電機、TDK等日韓廠商紛紛開始做出調整,逐步消減毛利率較低的產品,轉向技術難度和利潤更高、未來需求更大為的產品。所以,村田的現象,并非個案。

在眾多選擇撤離深圳的日企當中,村田制造所并不是第一家。愛普生精工深圳公司在2019年曾選擇撤離深圳,留下了1700多名員工。像這樣的企業,還有奧林巴斯、愛普生以及韓國的三星。這些企業均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巨頭,都不缺錢。
有一些人會覺得,肯定是深圳的房價嚇走了這些外資巨頭。這種說法并不是沒有道理。在過去10多年間,深圳寶安區廠房租增長5倍多,龍崗區增長7倍多,但是這些外資巨頭的利潤可沒呈現翻倍式的增長,成本狂增,收益沒有跟上,離開深圳也在情理之中。
實際上,從2015年開始,深圳制造業企業注冊數量就在逐年下降,到了2020年,企業注冊數量已經僅是2015年的三分之一了。這些離開深圳的企業倒也沒離開中國,而是轉投到湖北、江蘇等地方繼續生產,當然也有不少日企直接走人,跑到泰國、越南等具備廉價勞動力及生產成本更低的地方。眾所周知,制造業跟什么互聯網行業不同,需要大量使用土地,勞動力,如果成本驟增,它們只能無奈的離開。
其實不僅僅是外資巨頭亞歷山大,這些年本土巨頭也在琢磨去其它地方建設。比如華為把終端轉移落戶至東莞,比亞迪在汕尾投資建設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中興通訊將生產基地遷往河源......當然我們可以理解為,企業做大了需要進行輻射式發展。與之而來的是,深圳房地產業高速發展,慢慢地,就變成了現在這樣的局面。
當然也有一些公司來到這里,可能就是奔著買房去的。你會發現,有這種訴求的大多是互聯網科技公司。比如小米,耗資5.31億元買了深圳后海總部一塊地,建立總部,同時還要投資70億元。制造業琢磨在外面看看機會,互聯網科技卻要琢磨殺入,這還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
(原標題:被房價擊垮?年入996億的日本制造業巨頭也撤離深圳了)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