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欄目 國內新聞】未來工廠,這是一個熟悉而陌生的概念。那么,未來工廠應該怎么定義呢?
從2015年開始,制造業的概念就已經風靡,無論是德國工業4.0,還是美國工業互聯網,又或是中國制造2025計劃,主體思路都是在探尋新型的制造工廠,具體一點就是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概念。未來的制造業將會徹底擺脫流水線,也會大限度地釋放人類的雙手,取而代之的是,則是大面積的自動化機器人。未來制造工廠大的顛覆性特點就是接受“私人定制”,依托于強大的數據分析系統以及成熟的3D打印流程,工廠可以直接接受End-User的訂單,換句話說,消費者的腦袋里可能也會有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過去可能無法實現。但是在未來工廠,這些想法就不再是天方夜譚。
在“新基建”的熱潮下,智能制造、“未來工廠”已經成為了新的風口。而日前,《浙江省培育建設“未來工廠”試行方案》的發布,也是表明了浙江省打造智能制造新模式新標桿的決心。
《試行方案》提出,從2020年起,浙江省每年探索培育建設10家左右“未來工廠”,示范全省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發展。那么,“未來工廠”有什么樣的特征呢?《試行方案》指出,“未來工廠”是指廣泛應用數字孿生、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技術,實現數字化設計、智能化生產、智慧化管理、協同化制造、綠色化制造、安全化管控和社會經濟效益大幅提升的現代化工廠。在“未來工廠”的基本建設要素方面,《試行方案》指出,這里面包含了數字孿生應用、智能化生產、智慧化管理、協同化制造等七大要素。在協同化制造方面,《試行方案》鼓勵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人員、設備、數據等信息要素共享,打通企業間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實現設計、供應、制造和服務資源的在線共享和優化配置。

“打造‘未來工廠’的本質是促進‘兩化’深度融合,提升制造業智能化水平,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增強企業、產業及區域的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助推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浙江的中小企業較多,在數字化、智能化、互聯化的實施上,仍面臨著產業規模小、成本高等問題。浙江培育建設“未來工廠”并非一哄而上,而采取了每年約10家的“試水”模式,這體現了浙江省因地制宜的發展原則,符合經濟規律。
據了解,浙江列入工信部的智能制造示范試點企業達25家,列入工信部制造新模式的應用項目達36個,另外全省還有104家省級智能工廠、數字車間,以上這些都是浙江培育、打造“未來工廠”的主要力量。浙江將聚焦數字安防、網絡通信、智能裝備、汽車及零部件、醫藥、新材料、現代紡織、智能家居等重點領域,以“揭榜掛帥”的方式,每年挑選出一批培育創建的“未來工廠”入庫名單。
(原標題:發力智能制造 浙江要打造“未來工廠”)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