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亞洲,乃至世界的機床制造國,日本國內涌現出了一大批機床行業的“佼佼者”一馬扎克、發那科、大隈、天田……感覺一口氣說上三天三夜,也說不完這些品牌。
日本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總面積37.8萬平方千米。歷史上,日本曾經向唐朝學習,進行了大化改新,19世紀末又被歐洲列強打開大門,于是日本進行了明治維新,開啟了一段工業化的進程。
日本開啟工業化的時間較早,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日本在數控機床、機器人、精密制造、微電子工藝等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他們在產業技術政策上逐步從重視應用研究轉變成“加強基礎研究”,以此徹底擺脫“美國出創新概念,日本出產品”的狀況,堅持走一條“技術引進一自主開發一基礎研究”的發展道路。
此前,日本通產省提出了智能制造系統(IMS)計劃,并邀請美國、歐共體各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一起參與研究,形成了一個大型共同研究項目。日本投資了高達10億美元的資金,來保證計劃的實施。這項計劃旨在全面展望21世紀制造技術的發展趨勢,先行開發未來的主導技術,同時致力于信息、制造技術的體系化、標準化。而我所了解的IMS計劃,大致內容是:通過各個發達國家質檢的共同研究,使制造業在接受訂單、開發、設計、生產、物流直到經營管理的全過程中,做到讓各個裝備和生產線自律化。自律化的裝備和生產線在系統整體上能夠做到協調和集成,由此適應當今制造業化的發展趨勢,減少龐大的重復投資。因此,無論是理念還是技術,日本機床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尤其是在一些制造領域。
而日本機床行業的崛起,自然跟日本人的人性特點息息相關。大家都知道,日本人非常強調個人與集團的“一體化”。在一個有限的范圍內,他們通過鼓勵成員全身心地投入,營造出一種同舟共濟、患難與共的歸屬感,從而強化集體的作用。這也是為什么日本被貼上“集團動物”、“團隊精神”、“不事二主”標簽的根本原因。這些標簽雖然存在一定弊端,但是也能營造出積極的影響,所以我們很難去評判它是好還是壞。也正是日本人的這種集團主義和服從意識使日本社會高度同質化,并由此派生出日本社會的獨特性。到了日本,你會發現,日本工人的工作環境非常好,室外場地干凈整潔,室內作業無污染,工地現場各類生活設施齊全。重要的是,日本工人在現場的操作,極為規范化。即使是打掃衛生的清潔工,也有相應的SOP。工人們都會嚴格按照SOP里規定的那樣,去準備,去工作。而且,很多日本工人都能在同一個崗位從十六干到六十歲,工資待遇很高。穩定的從業時間,穩定的從業收入,像極了我們在《機游記》德國篇里介紹的德國工程師。
一位曾經在日企工作過的朋友告訴我,日本人時間觀念特別強,并且力求完美。工作中,一個普普通通的用詞,他們也會提出意見,要求調整;哪怕是一封已經獲得上司批準的草稿郵件,他們也會跟你再三確認。這些近乎“偏執”的工作狀態,讓日本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除了工作態度,日本對于技術的創新有著近乎瘋狂的追求。日本人非常善于學習,當他們從封建帝國中走出來之后,并沒有從頭開始研究,而是大量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包括購買德國、美國等國的先進機床進行解剖分析,并聘請外國機床專家當顧問、作指導,研制和生產本國的機床,從而得到以快的速度掌握先進的機床技術,并由此一路。要知道,在技術研發方面,日本有4個指標名列世界前茅。首先,他們的研發經費占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同樣由企業主導的研發經費占總研發經費的比例也是世界第一;其次,是日本的核心科技專利占世界第一80%以上;日本的專利授權率竟然高達80%,足以看出其專利申請的質量。

作為機床商務網的重要合作伙伴,我們不得不提一下山崎馬扎克,它是日本機床行業早開始在海外生產的企業。公司成立于1919年,主要生產CNC車床、復合車銑加工中心、立式加工中心、臥式加工中心、CNC激光系統、FMS柔性生產系統、CAD/CAM系統、CNC裝置和生產支持軟件等。馬扎克的產品遍及機械工業各行業,以高穩定性、高精度的優勢著稱。從1974年初建立美國工廠,相繼在英國、新加坡、中國建立了多個生產基地,是機床廠商中為數不多的,確立了生產體制的公司。曾經有人跟我這么形容,“馬扎克的機床,躺在家里睡覺,都會有人來找上門!”山崎馬扎克,不過日本機床行業的冰山一角,另外還有很多優秀的日本機床企業,可能正在忙著“神仙打架”呢。
從2000年之后一直到2016年,日本每年至少拿一個諾貝爾獎,僅次于美國,位于第二。 如果我們要想取得成功,就應該完全正視他們所取得的成就。個人覺得,我們沒有必要冠冕堂皇的學習日本,像“一體化”這樣的特質并不一定適合我們,但是我們可以從每一個細節中,去尋找答案。一段標注?一個眼神?或者一個數位........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