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欄目 機床人才】能承受600多度的高溫,指甲蓋大小的面積可以承受超過一噸的壓力并且保證穩定工作十萬小時以上,這樣的特種合金鋼管可以用來做武器,也可以成為電廠蒸汽傳輸、深井鉆探的利器,這是國家工業自給自足的重要戰略保證。戎鵬強就是專門加工這種特殊鋼管的鏜工師傅,三十多年里,他的人生就是在特種合金內鏜出像鏡面一樣光滑的深孔,用的技藝實現自己簡單的追求。
三十多年里,戎鵬強用過無數把鏜刀,把鏜刀片裝到專用的工裝里面,然后去加工高強度合金鋼,把內孔鏜得跟鏡面一樣光滑,他表示,三十多年就主要是跟它們打交道,無論是尺寸精度還是直線度都要達到要求。根據不同的產品、孔類的的大小使用不同的刀片,鏜刀堪稱削鐵如泥。
戎鵬強1983年進入現在工作的廠,剛進廠時,他也曾迷茫過,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從事何種工作,直到看到了深孔鏜床之后,他才知道原來自己將要面對的,原來是這么個“大家伙”。從開始的害怕到后來的不害怕,再到后的害怕,戎鵬強的內心也經歷了艱難的斗爭,他深知自己肩上所擔負的沉重責任。
對于一個生產軍工產品的工人來說,產品絕不能出現一絲問題,因為每一件產品都牽扯到戰士們的生命,甚至可能成為一場戰役的轉折點。軍工產品如果在關鍵時刻打不響或者打不準,那是要命的,可以說這是天大的責任。
摸刀桿是深孔鏜工必備的技能,由于價格的時候看不見內部的加工情況,所以必須得用手從頭到尾去摸刀桿,以此來判斷內部是否正常。通過感受刀桿細微的震動來判斷刀具、刀體在切削過程中是否正常,一般的加工過程中的四五個小時,工人需要全程摸著刀桿。戎鵬強表示,大多數工人要摸上好幾年才能感覺出工件內部的細微變化,只要機床開著,就必須長時間扶著刀桿,觀察吃刀情況。春來秋往,寒暑交替,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寒,都需要通過手掌直接接觸刀桿才能感知其中的動態。
每一年,戎鵬強都要用壞上千把刀,這些刀的種類都不盡相同,加工各式各樣的孔需要用到不同的刀。如果產品的直線度超差,內孔不直,就沒有挽救的余地了。在戎鵬強的職業生涯中,就有過一次這樣的情況。
當時的戎鵬強已經工作一段時間了,加工成型的工件比指甲稍微薄了一點,超出了0.5毫米,終導致整支產品直接報廢。自責的戎鵬強當時十分懊惱,一度無法入眠,后查出是因為前道工序出現問題后,戎鵬強沒有及時發現。他說道:“前面出的錯在我這里能夠彌補,但我這里出的錯后面無法彌補。”戎鵬強的徒弟張杰說到,如果一件產品的公差要求加0.015毫米,那師父做出來基本就是0.005毫米,他都是盡可能把公差做到小,不影響加工的質量。
經過一次失誤,戎鵬強深感自己學藝不精,還需再度打磨。自那以后,戎鵬強堅持做筆記,他說:“在90年代的那個活兒,是我記憶深的,也可以說是我的起點。”
張杰說道:“這個行業沒有師父帶就學不會,鏜工一般3年才能出徒,3年,一千多天,師父每天都跟我在一起手把手教,不厭其煩地,我師父還給我一半的工時。又給你錢還教你,然后還把掙的錢分你一半,我覺得這樣的師父只有這一個。”
戎鵬強今年已經五十多歲了,還有不到十年的時間他就將退休,他希望能夠在余下的時間里把他的手藝和生產的小竅門整理起來傳承下去。“現在進工廠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我覺得還是缺失榮譽感,國家榮譽感不能丟。”戎鵬強如此說道。
如今,戎鵬強還承擔著新的使命。如今廠里民品的鋼管主要用在核電站、火電站鍋爐里面的核心部位,工作環境相當惡劣。該鋼管需要具備在650度的高溫下工作40年不能出現任何問題,它是戎鵬強所在的企業多年加工特殊鋼的技術結晶。
戎鵬強說道,做這個行業需要有使命感,在民企能拿到十分高的工資,但是那不是他所追求的,只有為國家工作,為國家出力,他的技藝才能得到發揮,他才會具有使命感。“做深孔加工,講究的就是正和直,這兩個字也是工作這么多年我一直在追求的,我就是要求它跟人生的直線度一樣,不能走偏。”
每一個大國工匠的背后,都有一個值得贊頌的故事,他們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去學習。正是有了這一群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人們,我國的發展才越來越好,也希望這樣的精神能夠代代相傳,萬古流芳。
(本文由機床商務網編輯根據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視頻整理)
(本文由機床商務網編輯根據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視頻整理)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