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欄目 本網原創】制造業是我國的“稅收大戶”,雖然常年在10%—15%的低利潤狀態運行,但一直保持著我國大稅收行業的地位。這也無怪乎一些制造業的企業家直呼稅負過重,希望政府給企業減負。
娃哈哈集團的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后演講時提到,盡管營改增降低稅收,但是自家企業的稅費不降反增,呼吁降低企業的稅費負擔,讓企業有利可圖。
而在美國俄亥俄州投資建廠的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更是直言:“中國制造業的綜合稅負比美國高35%,在美國做工廠的利潤比中國高。”
曹德旺口中說的“綜合稅負”指的是企業繳納的各種費用占收入的比例,不僅包括繳納稅收,還包括與政府收入有關的各種行政性事業收費和基金性收費,能夠綜合反應企業實際稅費高低水平。
對比美國,中國制造業的綜合稅負是否存在過高的問題?現在,讓我們一探究竟。
一、中美制造業綜合稅負對比
1、中美企業各要交多少稅
美國企業主要繳納的稅種為企業所得稅,分聯邦、州和地方三級征收,沒有增值稅。
美國企業承受的聯邦企業所得稅率為高之一,高達35%,即企業所得利潤的35%為稅收。
別看稅率高的嚇人,實際上,美國制造企業的稅收比重為38.9%,加上政府的行政性收費,綜合稅率約為44%。
此外,美國的稅收不包括企業設立于美國境外子公司所取得的為向其分配的利潤,也就是說企業在國外取得的利潤不進入美國國內,美國政府則不會收稅。
中國面向企業征收的稅種比較復雜。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春瑜稱,據不完全統計,涉及中國企業稅費的超過10種,包括企業所得稅、增值稅、城建稅及教育附加稅等等。
其中,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是公司繳納的“大頭”。
根據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得稅法》,一般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為應納稅所得額的25%;而在增值稅方面,根據財政部規定,我國目前增值稅高稅率為產品增值額(小規模納稅人除外)的17%,低為3%。
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新報告,2016年我國制造企業的稅收占到利潤的比重達到45.3%,加上政府各類行政性收費和基金性收費的綜合稅率達到68%。
當然,我國的稅法也規定了各項稅收優惠:比如對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對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等等。相比美國,綜合稅負上高出了19%。
2、企業稅收在財政收入中的占比
在美國,企業稅收雖然重要,卻不是財政收入關鍵的一環。2016年,美國聯邦的財政收入中,個人所得稅約占35%,社會保障約占30%,企業所得稅占7%左右。企業的稅收占了政府財政收入較少一部分。
而在州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中,企業稅收所占比重更少,僅為1.55%。此外,美國的州政府極其看重就業,為了促進就業常常給予企業優惠的稅收政策,比如房產稅優惠30年內有效,如果公司達產,30年內將給予3000萬美元的稅收減免。
在中國,企業稅收在政府財政收入中占據了極大一部分的比例。2016年企業繳納的稅收占各級政府財政收入達到60.1%,比重遠遠高于美國。我國企業稅收負擔由此可見一斑。
再考慮到其他非正規的費用攤派以及征稅過程的隨意性,中國企業繳納的實際總稅費應該更高,中國企業的生產發展環境要比美國企業困難得多。
二、造成中國制造業綜合稅負居高不下的原因
中國制造業綜合稅的負居高不下由多個方面的原因造成。
一方面,完全區別于美國以家庭及個人作為稅收“大頭”的方式,企業稅收是我國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我國施行已久的稅收方式。降低企業稅收就意味著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個人所得稅征收的比例。這一點目前在我國還很難讓大眾接受。
另一方面,我國的稅收法制化程度還遠遠不足。截止目前,我國只有《企業所得稅法》、《稅收征收管理法》和《車船稅法》三部與企業稅收相關的法律,包括增值稅在內的其他涉企稅收的依據都是根據相關的暫行條例征收的。很多經濟事項尚未被明確規劃,這也增加了企業通過稅收籌劃降低稅負成本的難度。
除此之外,作為“流轉稅”的增值稅雖然沒有提高稅負,卻在實際生產中增加制造企業的負擔。
對比兩家中美企業,即使征收一樣多的稅,中國企業仍會感覺稅負過重,原因就在于我國征收的增值稅是在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企業即使并沒有進行生產,在買進原材料時已經開始交稅。美國企業的所得稅率雖然平均高達39%左右,但是這些稅收是在企業盈利之后才征收的,企業不賺錢是不需要繳納。
事實上,穩定良好的稅負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生產的發展,但過高的稅負則會成為企業的負擔。
在金融界有“死亡稅率”這一名詞,即稅費增加到一定程度時,企業將會走向死亡。目前我國東南沿海的一些加工企業處于高稅費負擔的困境之中,有些甚至已經虧損倒閉。
鑒于這樣的情況,為了留住國內制造業企業,也為了迎接美國“制造業回流”的挑戰,降低我國制造綜合稅負、提高制造業的綜合競爭力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工作之一。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