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欄目 名企在線】前幾年關于濟南一機床經營不善、被改制重組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對于我一個進入機床工具行業才十幾年的人來說,對“十八羅漢廠”的“今生”都沒能一一特別關注,對其“前世”了解就更不全面了,甚至只是皮毛,濟南一機床就是其中一家。近期在行業人士的強力推薦下,我采訪了改制后的濟南機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濟一”),通過跟總經理李明業的交談,對濟一的前世今生做了一次較為深入的了解,才知道濟一的過去有多輝煌,也才體會到當時濟一經營不善險些垮掉大家有多痛心,更感嘆未來不重振濟一又是有多可惜!
現在的濟一,是上市公司山東威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2013年10月完成重組。山東威達總投資12億元興建了“中數控機床產業園”,地處濟南章丘明水經濟開發區,占地面積28.68萬平方米。2015年1月已經實現全線投產,但公司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李明業臨危受命,在改制后的第3個年頭即2016年10月擔任濟一總經理,帶領全公司員工,經過一年的辛苦努力,重點發展了汽車鋁輪轂加工數控機床,找到新的支撐點,恢復了元氣,生產的數控機床替代中國臺灣、韓國及歐洲進口設備,解決了困擾行業設備國產化問題;開發了適合鋁輪轂加工的桁架式、地軌式和品字形自動生產線,得到了市場的高度認可,目前濟南一機床是山東省輪轂智能制造示范企業。預計2017年的產值將比2016年翻三倍,從2016年的不到5000萬干到了2017年的1.5個億,年增長了200%。這樣好的成績,非常有必要挖一挖,既有利于總結過去,更有利于企業未來的發展,也有利于行業間的交流,李總滿足了我的愿望。

曾經的輝煌
在肯定和贊揚今天取得的成績之前,我覺得非常有必要回顧一下濟一的昨天。有著70多年技術沉淀的濟一,是國內機床生產企業。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擁有先進的技術理念、合理的工藝布局、的生產組織和科學的管理辦法,創造了機床行業的多項驕傲和輝煌:曾躋身新中國機床行業“一五”期間的“十八羅漢廠”;“六五”、“七五”、“八五”期間的一家工藝樣板廠,領銜全國機床行業(那個時候,全國的工廠企業都拿著濟一的工藝當樣板參照學習);是家通過“ISO9001”質量認證的機床企業;曾以出口2000多萬美元的業績,獲得過機床行業出口創匯;多次獲得“中國產品”和“數控產值”的殊榮;也多次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專項等課題。
李總回憶說,1979年8月,濟一在日本名古屋與日本山崎鐵工所簽署了合作生產馬扎克、麥德高速精密車床的產銷協議書,同年年底試制6臺樣機,經日方鑒定合格,投入批量生產,成為全國機床工具行業個對外合作生產的企業。5年期滿后,雙方又簽訂了繼續合作生產5年的協議。1985年9月濟一與德國威勒(WEILER)、施太耐爾公司分別簽訂了引進和合作生產Primus1型CNC車床和BZ-20加工中心的合同。1985年12月,又與馬扎克簽訂了引進、合作生產QT-10N數控車床的協議。1989年又與美國MMT公司啟動聯合開發MJ系列數控車床項目,等等。
正因為有了這些引進國外數控車床技術的經歷,使得濟一的數控車床技術水平前進了一大步。在之后的多年里,濟一產品填補了國內數控機床的多項空白,獲得的殊榮不計其數,數控機床批量出口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在20世紀90年代一汽大眾捷達變速箱生產線的競標中勝出,一次訂出18臺數控車床,作為批向用戶實施“交鑰匙工程”的企業為國產機床贏得了榮譽。當年李鵬總理出國訪問隨行的5個人中,只有一家企業的,就是濟一的易煒里廠長,可以想象當年的濟一是多么的風光,多么有代表性,易煒里廠長的名字也是響徹中國機床界。
客戶的利益比天大
技術出身的李總,大學一畢業就被分配到了濟一,算是濟一的老人了。從普通技術人員干到副總經理,又被鹽城機床廠聘為總經理。一路走來,不僅精通機床研發技術(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濟南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在機床加工工藝、市場信息搜集、跑銷售簽合同等方面也是一把好手。據李總說,他年輕的時候,老一輩濟一人在自己制造的普通車床J1CGM6125上能加工出高表面精度Ra0.025,他在新一代普及型數控車床Primus CNC上能加工出Ra0.008的鏡面效果;還簽過兩筆既沒有產品也沒有圖紙的幾千萬專機的大合同,對信息有特殊的敏感性,抓住就不放。當然,他敢簽還沒有圖紙的合同,既證明了李總膽識過人,也證明他的技術實力,頗具傳奇色彩。
李總介紹說,濟一在被山東威達重組后的2016年,形成了新的企業經營理念,即:“以用戶工藝為核心的服務型高新技術企業。”他很在乎用戶的感受,把用戶的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重。他說,以前是以自我為中心,我有什么產品,用戶買什么產品,而現在是反過來了,以用戶為中心,用戶需要什么產品,我就設計和生產什么產品,觀念完全改變了。他還說,只要真心為客戶著想,企業肯定是有前途的。新的濟一,新的觀念,自然就有新的發展。
重塑輪轂切削機床行業地位
對于濟一來講,輪轂加工機床并不是近期研發的新品,而早在1993-1994年就研制了臺輪轂加工機床,并將批生產的輪轂車床賣給了保定立中集團(我國輪轂生產之一),是國內早提供輪轂機床的供應商。但由于種種原因,中間中斷了十幾年,國內和國外幾家大的機床廠家分食了這塊很有發展前途的市場。2016年,濟一再次決定上馬輪轂加工機床,并在當年就推出了由3臺機床組成的輪轂加工生產線,2017年又開發了雙刀架立式數控輪轂車床,僅一年的時間,就賣出了100臺機床,60條生產線。有意思的是,保定立中集團就占了60%份額,因為1995年濟一生產的輪轂機床至今還在立中使用。很顯然,輪轂加工機床成了濟一新的經濟增長點,“品”字形和“一”字形布局輪轂加工智能化生產線已成為輪轂加工行業亮點。

“品”字形布局輪轂加工智能化生產線:目前主流的輪轂加工組線形式為“品”字形(占95%以上),由“1個固定式機器人+2臺臥式數控車+1臺立加+1臺檢測設備+1臺清洗設備”構成,聯合上下料輸送臺、定向裝置等組成。3臺機床采用“品”字形布局,上料臺位置需要進行輪轂角度定向,在車削1序和車削2序之間有自動檢測工位。
“一”字形自動化方案:利用桁架式機械手、行走式機器人或懸掛式機器人,將上述設備與輔助裝置連接起來,組成直線形自動線,廣泛適合于工廠自動化改造等場合。相比較“品”字形,“一”字形自動線具有占地面積小,維修方便等優點。
這兩類產品也是非常符合國家制造業智能化生產的發展方向,目前市場非常好。
未來充滿希望
李總充滿感慨地說,重組給了濟一充滿希望的未來。依托濟一的品牌優勢和山東威達的資金、市場優勢,再加上注入威達先進的經營理念和全新的管理機制,為濟一的轉型升級插上了翅膀。新的董事長楊桂模先生為公司發展制定了很高、很準確的戰略定位:以汽車零部件、軍工行業為主要市場,中數控機床+人性化+智能化,使振興濟一成為可能。
“體制變了,創新的環境改善了,我們可以輕裝上陣,全身心投入產品開發。”李總說,“總經理負責制既給了我壓力,同時也是一種動力。我們從2016年不到5000萬元的產值干到2017年的1.5個億元,可以說打了一個翻身仗,但我們目前還沒有扭虧為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近幾年濟一通過引進境外先進輪轂加工機床技術,對標意大利、日本產品,高起點、系列化、成套開發的輪轂加工機床及其自動化加工單元,已得到市場驗證和認可。為此,我們已經制定好了2018年的目標,銷售收入達到3個億,到那個時候,我們就徹底走出虧損的陰霾,扭虧為盈。”
另外,濟一的兄弟公司蘇州德邁科電氣有限公司是國內的工業流程自動化、離散自動化及信息化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也是中國首批智能制造系統供應商聯盟成員之一,和濟一同為山東威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兩個公司的聯合就形成了國內少有的既能提供機床設備、又能提供全套自動化方案及設備的高科技企業,讓濟一未來實現“做中國好的機床廠”更加充滿希望。
(原標題:改制后的濟一已揚帆起航)
(原標題:改制后的濟一已揚帆起航)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