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 市場分析】在政策利好和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的帶動下,共享經濟迸發出巨大的實力和發展潛力,圍繞共享經濟所開展的商業模式創新已滲入從消費到生產的各個領域,在更深層次、更大范圍上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共享經濟時代到來
移動互聯網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發展,以及“互聯網+”行動計劃和“雙創”政策的深入落實,為我國共享經濟的模式創新創造了優異的發展環境。從經濟體量上看,2016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達39450億元,較去年增長了76.4%,占GDP比重由2.8%升至4.7%。除了在經濟體量上占比增加,共享經濟參與人數也呈上升趨勢。過去一年,共享經濟提供服務者人數達6000萬人,共享經濟平臺就業人數約達585萬人,實現就業新增總量1300多萬。隨著未來鼓勵政策的進一步明朗和社會需求的進一步挖掘,共享經濟有望保持年均40%的增長率,涉及領域范圍也將進一步擴大。
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為共享經濟奠定了技術基礎,同時共享經濟也為互聯網經濟帶來了新業態和新模式。
目前,圍繞共享經濟的模式創新已經滲透到交通、餐飲、金融、醫療、教育、物流、住宿等諸多行業,催生了出行共享、空間共享、美食共享、物流共享、服務眾包、二手交易、教育共享、醫療共享、金融共享等多個商業模式。
例如,在共享模式為火熱的交通出行領域,涌現出了共享約車、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車、共享汽車等多種類型的共享模式,滴滴、摩拜、ofo、7號電單車、萌小明、gofun、car2go等多家初創企業快速發展,融資超過百億美元。據統計,截至2016年12月網絡預約專車用戶規模達1.68億,較上半年增長了近40%,共享單車用戶規模達1886.4萬人,相比2015年增長了7倍。
共享經濟除了在衣食住行等民生領域改變了人們原有的生活方式,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也風生水起。例如,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WiFi鑰匙平臺的出現讓用戶能夠隨時分享自己的WiFi網絡;在裝備制造業領域,沈陽機床廠通過“i5智能化數控系統”打造了i5云制造平臺,實現機床閑置時間的共享;在新能源領域,陽光動力能源互聯網股份公司(SPI)提出共享太陽能的概念,讓人人都能成為太陽能的生產者與收獲者。
重新定義未來生活方式
共享經濟正不斷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場景和習慣。例如,通過交通工具的共享,我們不再面臨開車煩、打車難、用車不及時等問題,出行變得更加自由和便捷;通過房屋的共享,低成本的個性化旅游成為可能,閑置的房屋資源得以有效利用;通過物流共享模式,個人能夠利用空閑時間參與物流配送分工體系,在體驗新生活方式的同時增加了收入,推動“全民快遞”時代的到來;此外,知識學習、醫療服務等也能通過共享變得更為快捷且,人們消費升級的新需求得以很好的滿足。隨著共享經濟的交易參與者與交易對象不斷擴展,未來共享經濟模式將向更加專業的垂直領域延伸,并不斷與新興技術進行融合,逐漸從模式復制向創新突破轉變。
目前,共享經濟在衣食住行等民生領域已形成較為成熟且發展良好的平臺,未來將進一步向專業度高的縱深方向延伸,教育共享、零散勞動力共享、養老共享以及醫療共享等領域會出現快速增長。
在教育領域,共享經濟模式將帶來教育方式的創新。共享模式改變了教育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不均衡,新興的遠程私人外教、知識達人等模式將進一步革新教育方式。遠程外教實時互動教學通過網絡平臺,能夠將海外教師的空閑時間與國內學生的語言教育需求實現無縫對接;“在行”知識平臺通過匯聚各行各業的專家為用戶答疑解惑,極大提升了知識服務的效率。
在勞動力共享領域,利用零散時間提供私人服務將呈井噴式發展。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漸突出,勞動力短缺成為許多行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共享經濟平臺為擁有各類技能和興趣以及碎片化時間的個體勞動力創造了提供服務的窗口,私人導游、私人美甲師、私人助理等私人服務模式逐漸增加,在滿足消費者專屬個性化和便捷化需求的同時也改變了原有的用工模式。
在醫療領域,在線問診、上門服務、多點執業服務等新興模式迅速發展。共享平臺能夠匯集國內外醫生資源和醫院、診所等閑置資源,通過互聯網實現醫患的匹配,盤活緊缺的醫療資源,從而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等現實問題。“名醫主刀”通過互聯網共享平臺幫助患者在短時間預約到名醫專家主刀治療,上線幾個月內已開展數千臺手術,短短一年內,可以調用的公立或私立醫院床位數已超過1000張。
在制造業領域,生產能力的分享將成為主流。當前,制造業面臨的一大矛盾是傳統企業制造能力過剩,而中小制造企業卻因為研發能力弱、市場拓展能力不足、資金和人才匱乏等原因錯失許多訂單機會。通過制造能力的分享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一矛盾。工業云作為一種新型的網絡化制造服務模式,通過公共服務平臺匯聚分布異構的制造資源和制造能力,在制造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為用戶提供低成本實時服務。基于工業云的制造能力共享使個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產成為可能,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將得到滿足。
在農業領域,農機、土地等生產資料的共享將日漸普及。隨著人們對高品質個性化農產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通過共享模式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和涉農信息流通率將成為未來農業領域的一大商機。共享農機、共享土地等新型模式對解決農業生產資料閑置、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將起到極大帶動作用,在農業領域的共享模式將對農民生產生活方式帶來極大的變革。
共享經濟終將帶來社會變革
共享經濟在激活社會閑置資源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現有的社會規則,通過對人們生活方式的重構,共享經濟終將會帶來商業模式和整個社會的變革。
共享模式將重構社會信任體系。共享經濟通過互聯網為供需雙方提供了一個對等的平臺,需要分享物品的信息以及對物品需求的信息被進一步打通,在交易層面促進了信息的溝通交流,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交易質量。同時,共享經濟通過信息共享、物品共享、時間共享、技能共享,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隔閡,重構了社會信任體系。
共享模式將革新傳統就業模式。共享經濟的本質是實現了社會資源的重新組合、分配和再利用,共享模式在變革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改變了企業雇傭模式和個體勞動者的就業模式。通過共享平臺,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時間靈活地選擇從事的職業以及安排工作的時間,自由度得到極大提升。共享經濟的推進也為個體勞動者提供了更多就業選擇的機會,為富有創造力的個體勞動者提供了更多創業的可能。
共享模式將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共享經濟通過對社會存量資產的調整和循環利用,改變了傳統產業模式下因產能過剩造成的大量浪費的情況,實現了消費向可持續模式的轉型升級,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消費理念。調查顯示,2016年,滴滴順風車服務的推行幫助全國主要城市累計能耗直接節約量達10.2萬噸標準煤,其中,北京位居節能減排榜。共享模式實現了大化資源利用率,是具生態效益也切實可行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由此看來,圍繞共享經濟的商業創新模式已經滲入從消費到生產各個領域,在更深層次,更大范圍上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雖然共享經濟仍面臨政策監管不完善、消費維權困難、盈利模式不清晰、有限市場條件下供給過剩等諸多挑戰,但共享經濟預示著一個追求自由、、節約、物質與精神均衡的新生活方式的出現,并正在成為撬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未來,相關監管部門應對共享經濟進行合理規范和正確引導,充分釋放共享經濟為社會創造正效益的潛力。
(原標題:CMIC:催生新業態、新模式 “共享”未來生活)
(原標題:CMIC:催生新業態、新模式 “共享”未來生活)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