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 市場分析】近這一兩年,印度總理莫迪提出了印度制造的概念,要發揮印度人口多,成本低的優勢。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大力發展制造業,積累資本,技術和人才的道路,進而實現印度的崛起。但是印度復制中國模式真能成功嗎?我無法預言這種方式能否成功,但是從現實來看,印度的確有很多不適合采取中國模式的理由。
,中國改革開放以后,大量的國有企業倒閉,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產業工人,在承接西方國家低端制造業的時候,這些產業工人使新工廠能夠迅速行程生產能力,為投資者節約了大量人員培訓成本。但是印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產業工人緊缺,即使承接一些勞動力密集型的制造業,也是簡單的行業,短時間內難以擴大產業規模和種類。
,中國改革開放以后,大量的國有企業倒閉,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產業工人,在承接西方國家低端制造業的時候,這些產業工人使新工廠能夠迅速行程生產能力,為投資者節約了大量人員培訓成本。但是印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產業工人緊缺,即使承接一些勞動力密集型的制造業,也是簡單的行業,短時間內難以擴大產業規模和種類。
第二,中國人的紀律性普遍較強,長期的社會主義教育使得全民都擁有基本的紀律性。這樣的紀律性使得新的工廠在管理上更容易,規章制度,技術標準等更容易實現和落實。印度在這方面差距較大,民眾普遍比較懶散,企業管理成本更高,制度更難落實。
第三,中國政府的執行能力明顯高于印度。無論是通過決議還是給予投資者優惠政策,或者建立產業園區等等方面,中國政府收到的干擾更小,而印度政府受限于政黨紛爭,人民示威,種族沖突等,顯然不容易創造優異的投資環境。
第四,印度人的受教育程度不利于人口優勢的發揮。現代產業對人員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從前中國人以小學文化程度可以從事的行業,現在可能需要有初中程度才能去做,但是印度在國民教育上,始終沒有脫離精英教育的固有思維,普通群眾的受教育水平嚴重制約印度發展。
第五,印度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堪憂。基礎設施直接制約制造業的發展。印度現階段的問題不是基礎設施落后而是基礎設施的建設能力不足,無法在短期內為印度制造的發展營建足夠水準的基礎設施。
第五,印度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堪憂。基礎設施直接制約制造業的發展。印度現階段的問題不是基礎設施落后而是基礎設施的建設能力不足,無法在短期內為印度制造的發展營建足夠水準的基礎設施。
第六,印度的競爭者太多。中國改革開放時,世界上沒有其他國家比中國更合適勞動力密集型和低端的制造業。但是印度面對著越南等國的競爭。
總得來說印度想要通過發展低端制造業積累資本進而實現國家的富強,面對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印度政府也必須具有中國政府那樣的大魄力和大決心才能有所成就。
(原標題:為什么說印度制造想要走中國制造的路子很困難呢?)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