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 市場分析】有這么個說法:“論賺錢,金融排,房地產排第二,然后才是實體經濟,而制造業又是實體經濟里難賺到錢的。”
一轉眼2017年已近過半。近日,人大國發院研究報告指出,“上半年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延續了2016年下半年以來企穩向好的態勢,多項宏觀經濟指標趨于改善”。
一轉眼2017年已近過半。近日,人大國發院研究報告指出,“上半年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延續了2016年下半年以來企穩向好的態勢,多項宏觀經濟指標趨于改善”。
我們好奇的問題是:對實體經濟來說,這個“向好”到底有多好?曾遭遇較大困難的實體企業,到底感受如何?轉型升級,作為實體經濟主體的制造業,是否找到了方向?
近日,《人民日報》推出“百家企業探經營”的系列特別報道。今天,俠客島將該系列的篇推薦給島友,題為《困難的日子過去了嗎》。該文聚焦實體經濟,作者在江蘇省的蘇州和無錫、湖北省的武漢和宜昌、四川省的成都和德陽等3省6市,采訪了100多家實體企業,或許對以上問題有所解答。原文略長,俠客島有壓縮。
趨勢
“總算走出低谷了”,江蘇龍騰光電專案課長褚俊健感嘆。企業在2012年虧損8億元,彼時,“成本高、貸款難、產品賣不出去,全行業都在虧損”。
此后幾年,雖然龍騰光電千方百計降成本、拓市場、搞研發,但經營困難的狀況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直至2016年,光伏市場有所回暖,企業終于打了翻身仗,實現利潤4億元,今年利潤有望達到6億元。
“困難的時期基本挺過來了”,這是受訪的多數企業的感受,2016年下半年以來,經營狀況總體趨穩,實體企業的壓力有所減輕。東部地區企業感受到暖意,中西部的部分企業也有了向好的感覺。
更難得的是,傳統產業中的一些企業也有“穩住了”“撐過來了”的體會。
比如普什寧江機床,從2009年起陷入困境;“整個機械行業都差不多,市場疲軟,惡性競爭,不論還是中小企業都虧得厲害,老牌的長沙機床廠已經倒閉,我們算是撐過來了”。讓企業感到有希望的是,訂單量上來了,“今年一季度,幾個系列的機床產品都好起來了,訂單排到了10月份,不打款的客戶就得往后排,這種情況從2009年以來還是次出現。”
回顧過去一年的經營狀況,受訪的100多家企業中,有76%的企業表示營收規模“顯著上升”或“略有上升”;關于2017年,超7成的受訪企業看多經營走勢,超過一半的受訪企業透露今年會“小幅擴大投資”。
然而,“穩住了”不等于“走好了”。在受訪的100多家企業中,11.11%的企業認為“實體經濟困難的時期已經完全過去”,51.52%的企業認為,“實體經濟困難的時期基本過去,但情況會有反復”,還有37.37%的企業認為“困難仍在持續”。
生存
為何多數企業一邊判斷“實體經濟困難的時期基本過去”,一邊又認為“情況會有反復”?企業家的擔憂主要源于什么?
——消化過剩產能還需要時間。
即便身處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企業,甚至行業領頭羊,也對產能過剩導致的過度競爭深有感觸。“當年咱們是缺芯少屏,2009年液晶屏生產線投產后,企業年產值一路攀升到近50億元,可是2013年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價格被腰斬,企業產值一下掉到了十幾億元。”成都一家電子企業負責人介紹,企業通過兩三年時間,從大批量、小批次轉向多批次、小批量的市場,產值才實現回升。
——資金瓶頸卡住了企業命脈。
在經濟下行壓力下,一些銀行斷貸、抽貸幾乎成為壓垮實體經濟特別是傳統制造業的“致命一擊”。調查中,“解決資金回籠問題、貸款收緊問題”是企業認為眼下急需調整的政策。
“銀行不管你死活”,江蘇申久化纖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邱國全說,去年企業頂住壓力,好不容易扭虧為盈,結果今年一季度,銀行收貸更緊,企業明顯感到資金壓力。“太倉、蘇州的支行、分行都覺得我們不錯,可是它們的上級機構對行業‘一刀切’。其實,盡管行業產能過剩,但也有賺錢的,也有產品,應當區別對待。”
——需求不振,工業品價格還在低位徘徊。
近三成的受訪企業在為市場需求低迷而煩惱。無錫透平葉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金呂說,近年來客戶壓價愈演愈烈,主機廠壓力傳遞導致配套供應商的利潤越來越薄,今年西門子提出降價20%,阿爾斯通和通用電氣都提出降價18%—20%。“雖然今年一季度銷售同比增長15%,是近年來好的開局,但可以預見,未來3至5年,企業面臨的經營形勢還很嚴峻。”
——而影響制造業企業信心的,還是“實業賺錢難”。
虛實
盡管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引導資金流向實業的政策,但企業普遍反映“脫實向虛”仍較嚴重,特別是制造業企業面臨虛擬經濟更大的擠壓。
“論賺錢,金融排,房地產排第二,然后才是實體經濟,而制造業又是實體經濟里難賺到錢的。”劉禮華說。法爾勝(8.250, 0.08, 0.98%)在從事特種光纖、機械制造的同時,近兩年也開始涉足金融領域。
他做了個對比:融資租賃板塊,僅僅開展兩年,總共40個員工,去年營收2.5億元;研發一個光纖新產品,從研發到生產再到賺錢,大約是10年的周期,被市場認可了,也很難實現一年2.5億元的營收。
多位企業負責人談到,制造業具有先期投入大、投資周期長、利潤薄的特點。近幾年金融業贏利狀況顯著優于實體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惡性循環:資本逐利,越來越少進入到制造業領域;得不到資金,制造業企業經營越來越困難,生產積極性越來越低。
“開廠不如炒房”,同樣干擾著實體企業。有企業家感慨,開一間廠子,審批難、貸款難、拿地難、招人難、贏利難、回款難,處處為難,真不如炒房子省事兒、來錢快。“我們會執著于實業,但炒房賺錢快真的打擊大家的積極性。”蘇州企業家袁鑫表示。
房價快速上漲,還間接推高了制造業企業的成本。一方面,資金從制造業流出,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成本。另一方面,房價攀升影響企業的用工成本。袁鑫說,蘇州房價自2015年以來幾近翻倍,企業員工買房的成本高了,這終會轉嫁到企業的勞動力成本中去。
此外,房價上漲也使得一般性制造業越來越難以在城市發展,不得不外遷,這不僅給企業平添一大筆搬遷成本外,也間接抬高了企業的用人成本、物流成本。
轉型
近幾年國家一直在鼓勵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調查中,有68.42%的企業表示困難中仍在“專注轉型升級”,希望以此實現突破。這其中,一些企業已經嘗到了轉型升級的甜頭。
在受訪企業中,99%的企業認為技術創新為企業帶來了收獲。成都一家藥企財務經理郭堯堯說,公司開發的產品“銀杏內酯注射液”,去年銷售收入達5.1億元。“2001年開始研發,2012年初才上市,研發周期長、投入大,但這一產品讓企業在競爭中堅如磐石。”
在智能制造和“互聯網+”領域,也有不少企業收獲頗豐。比如四川施克塞斯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前一直從事低端制造,一年生產幾十萬個球泡燈,又累又忙還不賺錢。去年企業開發了wifi智能照明,只生產2萬只燈就有了500萬元左右的營業額。實際生產成本差一倍,可售價卻高了10倍。
然而,還有一部分企業在轉型過程中,“自己根本不知道腳該往哪里伸”。
調查中記者發現,制造業企業通常把“轉型”和“升級”做不同的理解,認為“轉型”一定程度上要跨界,“升級”則是在原有產業鏈上向中邁進。不少企業對“轉型”持保留態度。一些企業家表示,企業固守原有產業,并不是不想突破,而是擔心貿然行動會“死得更快”。
更多的企業致力于“升級”,并認為這是“中國制造”的必由之路。在江蘇調查時,多位企業家表示,市場需求已從中低端走向中,制造業企業正努力往產業鏈走,只不過這不是一步能夠跨過去的。即便找準了方向,企業又常常面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難題,“低端的沒錢賺,的還做不了,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
技術突破、人才引進、獲取資金,也成為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的攔路虎。
四川豪特電氣有限公司看好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卻因攻克不了智能制造裝備核心的控制系統,只能干瞪眼看著市場火爆。湖北三寧化工則算了一筆賬,近年來企業每年引進100多人,流失率高達50%:“引進一位科研人員,企業付出百萬年薪,終科研人員拿到手的只有55萬元左右,稅太高了”。
不過,難歸難,在展望“中國制造業前景如何”時,69.7%的受訪企業還是選擇了“付出努力將上個新臺階”,更有87.88%的企業表示“從未考慮過退出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就像咱們的身體一樣,天氣可能會差、環境可能會變,但堅持強身健體,那就什么也不怕!”
(原標題:炒房賺錢快打擊實業積極性 制造業難賺錢)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