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 市場分析】盡管不太受傳統制造業大佬們的認可,但馬云還是固執地堅持著自己的看法。繼去年10月份提出“未來5個新變化”之后,日前他再次發聲:未來5到10年內,“五新”一定會沖擊各行各業。
遙想4個月之前,在央視演播室里,宗慶后對馬云的“五新”表達了不屑:“我認為除了新技術以外,其他的都是胡說八道。”而TCL董事長李東生則說的比較委婉:“實際上確實除了新技術我很認同,其他那幾個新,我看不太明白,我不敢像宗總這樣說他胡說八道,因為這幾種新,更多的好像是按照他的那種商業模式來量身定做的,他希望以后的商業環境是這樣的。但對實業、對實體經濟來講,這種是不是適合的,確實還不能簡單地這樣用那么多的新,認為新的一定是好的。”
而同處制造業的董明珠則表示:“剛才宗總的表達實際上從內心來講是非常激動,他講的是實話,其實我們覺得,剛才講的新技術,因為我們不斷地要去創新,請你把‘新’字拿掉,都是以前原有的,都是存在的。只是我們講進步是一個時代的表現,并沒有特別的重要性。”
從以上的表態看,宗慶后、李東生、董明珠這三位制造業大佬除了對馬云提出的“新技術”認可外,對“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能源”都不太認可。鑒于筆者對新零售、新金融、新能源都不了解,所以只就“新制造”發表點看法——而且是有感而發。
先講講筆者為什么要寫這篇短文:起因是筆者在中控科技官微上看到了一張電器開關模樣的照片,筆者感到很好奇:“中控不是做控制系統的嗎?它怎么也做起了開關?”及至點進去才知道,這個像開關的東西不是開關,叫做“C3-200雙門控制器”,是用于門禁系統的。筆者在自嘲無知的同時,腦海里飛快閃過一個念頭:這世界確實變了,記不得從何時開始,門禁系統已大量走進了各種各樣的單位。當然,這世界變了的不只這點,筆者又聯想到徐工集團剛推出的“多功能抑塵車”,該車通過高壓將水霧化成與粉塵大小相當的顆粒,拋射到空中后就能達到抑塵的目的。筆者在想,無論是門禁系統、“多功能抑塵車”,還是其他千奇百怪的產品,以前都是沒有或者少見的;但現在,很多這種產品都已形成了相當規模,這部分“新產品”產生的過程,算不算是“新制造”呢?
來看看馬云對“新制造”的描述:去年10月在云棲大會上,馬云是這樣說的:“過去的制造,過去的二三十年,制造講究規模化、標準化,未來的30年講究的是智慧化、個性化和定制化…未來的機器吃的不是電,未來的機器用的是數據,所以希望大家高度重視所有的制造行業,由于零售業發生變化,原來的B2C制造模式徹底走向C2B的改造,也就是說按需定制。”而在4月23日綠公司年會上,馬云再次談到“新制造”,并認為它的沖擊將很快來臨。
筆者認為,馬云對“新制造”的描述雖然不夠準確,但核心點是清晰的,那就是生產商今后不能再圖自己方便、不能再有什么賣什么,而要按照用戶的需求去生產制造產品。由此來看,門禁系統、多功能抑塵車等產品,其產生的過程還真算的上是“新制造”。也許有人會說,按照這個邏輯,“新制造”豈不是一直都存在,那還談什么新呢?確實,這種看法也不無道理,能滿足新需求的新產品一直都在不斷地被開發出來,也就是說,“新制造”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直存在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和之前的幾十年相比,未來5到10年所出現的新需求、新產品數量將大大增多,其產生過程也將用上更多的新理念、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將所有這些變化匯聚在一起,用“新制造”來概括倒也并不為過。
在筆者看來,馬云的預測似乎有點保守,“新制造”的沖擊不是很快就會來臨,而是已經來臨。可以作為佐證的是,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惠仁不久前在介紹機床行業的形勢時這樣說:“過去我們企業所生產的那種大批量、通用型的產品,現在的市場需求不僅是‘腰斬’了,甚至有的下降了九成…”看看,沖擊不是來了嗎?
舊日已去,未來已來。不管馬云概況的是否準確,“新制造”確實需要我們面對!
(原標題:馬云警告制造業:“新制造”沖擊將很快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