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 市場分析】眾所周知,智能制造是兩化融合的主攻方向,是“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備受國家關注,智能制造是大勢所趨,中小企業也借勢轉型升級,但相比于大型企業,中小企業面臨更大的試驗成本和風險,稍有不慎就會落入“轉型找死”的境地。
當下,中小企業智能化轉型的動機呈現兩級分化的趨勢,部分企業受制于采購商產品質量追溯的指標,不得不轉,部分企業致力于提益擴大市場的目標,因利而轉,但無論怎樣,企業都要思考以下幾個層面的困難。
一、技術困難
中小企業普遍信息化、自動化基礎較為薄弱,而現階段提供智能制造轉型服務的多為軟件或硬件服務商,轉型升級的方案亦多圍繞新產品與企業的業務融合為主,在此過程中企業多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很少進行針對內需自上而下的全局規劃,就像一個剛會行走的兒童,在大腦未成熟前,直接越過奔跑的階段被送上自行車,可想而知,翻車的風險如影隨形,破題之道在于腦而非工具。
二、資金困難
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遠高于大型企業,而智能化轉型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在難以利用資金杠桿和借助專項扶持的基礎上,純靠企業自身的資本投入幾乎難以為繼,而中小企業家又普遍缺乏資本運作的想法和意識,這便是信息化、自動化浪潮之后,多數企業依然原地踏步的主因。反觀資本一方,在發展前景受限、抵押物資匱乏的情況下,也很難找到資本進駐的可能,久而久之兩者便形成了惡性循環,打破平衡在于培育并放大核心競爭能力,而非一味地抱殘守缺。
以某汽車配套廠商為例,在智能化轉型升級時過于偏重硬件設備的采購及軟件環境的配置,豈知在基礎設施陸續到位后,企業并未獲得如期的產能、效益及質量的提升,反倒因流動資金大量占用錯過了部分產品市場拓展的窗口期,分析其核心原因在于企業在其管理流程并未厘清,生產工藝并未穩定,人員組織并未齊備的情況下,樂觀的認為“自動化+信息化”就是改造的全部,直接套用標桿工廠成熟的轉型案例為己用,忽視了自身基礎條件的影響,忽視了全局規劃的重要性,造成了終嚴重的水土不服,好心辦了壞事。
三、人員困難
中小企業因歷史發展原因,多位于2-4線城市或1線城市的郊區,管理偏向粗放式,人員多以低技術難度的熟練工種居多,在中國人口紅利喪失的今天,企業迫切需要智能化轉型解決招工難的問題,但殊不知人員缺口并未消失,而是晉升為人才的缺口,智能化的企業需要管理、技術等多方面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順利運轉,并非一套軟/硬件包打天下,可行之解在于內訓而非外招。
如何解決技術、人員、資金等方面多重風險,是中小企業在智能化轉型過程中的必答題而非可選題,迫切的需求切忌盲目的追尋。
(原標題:智能制造大勢所趨 中小企業應對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