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 讀者問答】你的想法我來聽,你的疑惑我來答。大家好,我是機床商務網的編輯小翔。很期待,今天的讀者會有什么問題需要我們一起開動大腦呢?
讀者:
你好小編,我是一名機械制造與自動化的大專生,目前屬于畢業季實習期,在一家加工廠從事調機員的工作。我每天的工作內容是加工手機指紋鍵和手機后蓋,目前看起來的發展空間就是頂多做個小技術管理。自己實在不甘心就這樣在無聊的崗位上平平庸庸過一輩子,然而又沒有什么特長,轉行又沒勇氣。小編能給我一點建議嗎?
小編:
小編也是和您不相上下的的年紀,同樣初入“江湖”,實在不敢妄自尊大隨便瞎給出什么人生建議。小編下面所說的話,也僅僅是大家同齡人之間的交流,語言不當之處,還請多多海涵并不吝指正。
小編自己剛畢業時,也面對過這個問題。新聞專業出身的小編,剛畢業時去了老家一個小報社做實習記者,工作不到一個月,覺得和自己想象中的工作環境差距太大,也“油然而生”出人生不應該就這樣平平庸庸過一輩子的感慨。所以小編一沖動,憤而辭職了。
辭職之后,小編經歷了兩個多月“啃老”的日子:二十二、三歲的成年人,讀了十幾年書卻沒有安身立命的本事,還總向父母伸手,人生真沒有比這樣的境況更痛苦壓抑的了。無奈之下,為了找口飯吃,又去了政府部門做西部志愿者,這樣又過了一年。
時間總是在不經意間慢慢流逝,年輕人可以揮霍的往往就是那幾年,而那時年少的自己,卻很少珍惜。有時候小編想,這也許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這物質大豐富后出生的一代都普遍存在的問題吧。
如你所見,小編現在也在一個平凡的崗位上踏踏實實上班了,這得歸功于準備出遠門前和一位長者的一次聊天,讓自己找到了一點方向。
冥冥之中,似乎有著不可思議的聯系,早在五六年前,小編就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和機床行業有了緣分。下面這個與機械制造行業有關的故事,也許對你我現在共同面對的困境,能夠解惑一二吧。
小編的大學時光在昆明度過。如果說,這四年自己大的收獲是什么,小編會說是遇到了人生中重要的老師,一位教楊家太極拳的老機床師傅。
抗戰八年,這個國家的那一批人,不是在沙場血戰,就是撤退到了大后方從事教育、生產,都在不同的地方奉獻自己的光和熱。當年搬遷到昆明的機構,除了的西南聯大以外,還有中央國術館、中央機器廠等等,各行各業的精英,云集于大后方。這其中,就有一個來自沈陽的王恩廓,是中央國術館的館員,同時也是中央機器廠維修機械的師傅。
按傳統的說法,王恩廓是我的師爺,他的弟子楊秋銘,就是教我太極拳的老師。
楊老師不但全面繼承了王師爺的武學,更是他機器廠的學徒。1953年,中央機器廠更名為昆明機床廠,第二年春天,十五歲的楊老師進了廠子做學徒工。那些年,正是政治氣氛非常濃重的年月,像王師爺這種舊社會過來的的老師傅,雖然技術高超,但依然是被歧視冷落的對象。
初進廠三四年間,楊老師和這個可憐的老頭子除了工作外沒說過太多的話,但他沒和別人一樣,看見老人家就帶著輕蔑的態度,而是整天恭恭敬敬的,上班說聲“師傅好”,下班會說“謝謝師傅”。印象中,老人總是沉默寡言的,除了機床出問題時,他會一邊檢查一邊慢條斯理告訴面前這個年輕人問題出在哪里,以及為什么會出這樣的問題。
兩人盡管話很少,但這一來二去,幾年之間年紀輕輕的楊老師成了機床廠里的青年能手,加之楊老師父母都是貧農,家庭成分好,很受人們的尊重。
也許是這個年輕人的善良和誠懇感動了老人。老人有次在私下說,愿不愿意學武,自己無兒無女,家人都死在動蕩的舊社會,孑然一身,只是覺得不把師父傳給自己的手藝傳下去,對不起師父。
就這樣,楊老師給王師爺磕了頭,后來還給老人養老送終。
退休前,楊老師是廠里受尊敬的老師傅。退休后,他業余時間教一些年輕人打拳自娛。
小編不算楊老師的弟子,只是有幸和老師學習過幾個月,學習了一點皮毛都不算的東西,聽過一些寶貴的人生經驗。
過年出門前,和老師通了一次電話,說了自己的困惑,說自己不想就這樣平平淡淡過一輩子,想做出一些事情來。
楊老師近乎斥責的口吻告訴小編:“現在的年輕人總是想年紀輕輕就想一步登天,開好車、住好房,動不動就談創業,但是也不想想,這世上有這樣容易的事嗎?”
“人們都太浮躁了,這句話現在的年輕人也許都聽煩了,可事實就是這樣啊!像我們年輕時候,跟著師父圍在機器旁,一低頭就是一天,沒人覺得煩躁,也沒人掏個手機看看,當然那時也沒有。很多偉大的事情、高超的技藝,都是在成千上萬次平淡細致地操作和安靜的思考中得來的。心思散亂,還沒入門就想著做大師,這樣能有什么出息。你看歷史上,形意拳的創派祖師李洛能,37歲才跑的山西學習,拋家舍業,什么都不管地練了十年,后,他成功了。”
“年輕人無論在哪里打拼,先找一份平凡的工作做起,從自己起心動念處檢點,踏踏實實做事,那你做什么都能做好。所謂“置心一處,無事不辦”,這世上哪有什么興趣?都是踐行和積累。”
老師說完掛了電話,第二天小編登上了來杭州的飛機。
總結:
時代不斷發展, 社會不斷進步。信息社會給我們帶來了種種便利和開闊的視野的同時,也很容易把我們的心思擾亂。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模式使人的注意力不斷分散,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時間里很難安靜下來,所以大家都變得很浮躁。我們往往只愿看到美好的結果,而不再想去進行踏實勤奮的努力。但是無論時代如何變換,技能和知識永遠只能通過不斷地練習和積累才能夠真正屬于自己。沉淀下來,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情,修習好自己專業的技能,把“技進乎道”作為人生的一個追求,誰說這樣的生活沒有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