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 機床人才】這是發生在文革中后期的事,那時的人們出于對的熱愛和崇拜而在全國各地發起的一場每天早請示晚匯報和讀二報一刊的社論文章的精神運動。
一九六八年我插隊到了烏蘭察布商都縣的農村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敎育,鄉下的事不同城市,由于農活都要在白天做,所以那個“天天讀”自然放到了晚上。
一九六九年的深秋己十分寒冷了,每天的出工十分勞累,收工又很晚,但是“天天讀”決不能落后。大隊書記是享有不參加勞動的特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有工分,他白天睡足后就準備晚上的天天讀活動。晚飯后四個小隊的社員大多都穿著那厚厚的白楂皮襖來了,由其那個四小隊的社員還得摸黑走二三公里的山路呢,大隊書記的規定每戶必須來一個,不然那白天掙的工分是不給記的。在大隊部里大家都靠墻席地而坐,也有聰明的人事先在家焼熱了一塊磚頭揣在懷里到會場后坐在上面立刻感到全身暖暖的,老漢們一旦坐下,大煙袋立刻從腰間揮出,滿滿的裝上一鍋在一片火石的擦擦聲中點燃后長長的大吸一口后那煙不知咽到哪去了,很長時間的等待,然后從那七竅噴出,頓時濃烈的土煙味道在人們的頭上飄繞后引起一片陣陣上氣不接下氣的咳嗽聲。
臺前大隊書記坐在木橙上,是嘴里含著香煙的人,一張破桌子上一個帶玻璃罩子的煤油燈發出那點昏暗的光亮。
人民日報四個版面的長篇社論理所當然地由我來給大家讀,我們十位來這里插隊的知青眼下留下來的只有我了,而村里絕大多數的人又都是文盲,村里連學校也沒有,上級曾經下過文件辦過學校,但社員誰也不肯把孩子送來,年輕人們只是多少能認出那十來個字吧。
對于讀報是我的強項,用標準的普通話可以一字不漏地讀完,凡是聽過我讀過報的社員們說我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播音員念的報紙一摸一樣,所以很受干部群眾的喜愛。在鄉下凡是說普通話的人當地人都會稱之為垮子,可是對于我們知青他們是從來不稱垮子的。
今天的天天讀這一篇社論在我讀過的文章里可是長的一篇了,長的幾乎連標點符號都沒有了,開始大家還聚精會神的聽,時間一長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當我讀的振振有詞口干舌燥時,那年代也沒有水喝,不然還得摸著黑到村邊的井里去打,我偷眼一看原來充滿人氣的會場人們似乎都矮了半截,坐在我對面的村支書閉著眼晴似睡非睡的,嘴里的香煙都燒到胡子上了還全然不知,坐在前面的七老漢頭都垂到地上了,而馬有老漢更是鼻涕含水流了一胡子,郭四老漢睡的連他那桿寶貝玉嘴嘴煙袋丟的地上也不知道了,平時他可是處處夸耀他的那個玉嘴是如何的好,無論吸多少煙也不覺得燙嘴。
只有較年輕的平時要求進步的幾位社員還在那似聽似不聽的支撐著,還有幾位的煙袋在火光中一閃一閃的勉強聽著。在我讀的聲嘶力竭的時候突然聽到后面的一位社員悄悄地說了一句:外面的雞都叫了頭一遍了。 我看看這報紙后面具然還有那么多的段呢,再看看那壺油燈里的油也不多了。不能再讀了,私下里越過幾大長段讀起了結尾的口號。聲調的提高把支書和社員們從昏暗帶回了光明,大家不約而同地活躍起來了,郭四老漢趁大家沒注意不好意思地揀回丟在地上的煙袋擦了擦玉嘴嘴。報紙總算讀完了,被香煙燒卷了幾根黃胡子的支書草草地總結幾句后一聲令下:散會!再看臺下的社員們在滿天星斗的夜空中早跑的沒了蹤影。
三年后的春天還是在這個大隊部里,當年的煤油燈被一個能把全會場都能照亮的汽燈取代。臺下全體社員高舉著一片黑手,在一片呼喊聲中我被個招工了。
一九七一年春天的呼和浩特,全城都飄揚著楊柳的飛絮。全城都沉浸在欣欣向榮的向四個現代化進軍的全社會經濟發展中,在呼和浩特老電廠我們二十位從農村出來的知青一夜之間變成了工人階級的一員,個個像出升的太陽朝氣彭勃。在車床飛舞,鉋床憨重,鋼花四濺,弧光閃躍,空氣錘的沉悶的車間里到處都能聽到我們的笑聲,但是唯有那個“天天讀”在這里更是雷打不動的。我的班組有二十多人,除了一半工人外,其于都是知識份子,還有位清華大學土木系剛剛畢業分配來的工程師,不過在當下只是一位手藝高超的車工,車間里新功能全面的那個C620車床就是他的寶貝,誰也不得動一下。其于幾位都曾經是局里的技術和管理人員如今也只能是車工,鉗工。那年代知識份子還沒有得到重用,下放到了車間都當工人也是大勢所趨。
工廠里的天天讀是在每天早上班后三十分鐘的時間,也許是老天安排那個讀報的任務又原封不動地落到了我的頭上,那各牌大學生都不用,也許我是班組里年輕的人了,讀吧!這一讀又是兩年過去了。
由于工作的調動我又回到了烏蘭察布的集寧,在鐵路的一個原始部落里當了鉗工,班組也是二十多人,雖然書記主任技術員的可都文化不高。工作中在那昏暗的工棚里二位工人拉著一把手鋼鋸鋸那50MM X50M M的角鋼,旁邊還有一位工人在不停地給磨熱的鋸條點機油。十幾分鐘也鋸不下來一根,使我想起在呼市的單位,只要把原料放入剪板機床上嘎喳一聲只需二秒。這里的一切都停留在手工作業之中,就連一個齒輪也要劃好線用那鋼鋸,鑿子和銼刀來完成,雖然效率低但天天的活安排的滿滿的,時間再忙那個“天天讀”就是在這么一個環境中也具然沒被遺忘,而且更重視雷打不動的并把它提前半小時,是利用上班前的時間。
又是一個老天爺安排怎么都臨到我頭上,我又被指定為讀報人。這一讀一直讀到了四人幫被打倒后的一段時間。以后的“天天讀”也演變成了班組會,交班會,讀報也自動消失了,而改革開放后那些從來不好好干活的小混混們靠關系搖身一變都升成了工班長或車間領導在這里發號施令,充當起了家長,霸主,救世主的作用,各個手中都握有尚方寶劍生殺大權。各種班前會,命令,調令,處分,罰單文件都在這里發布。
我從一個知青到小工人,從學徒工到獨擋一面的工匠老師傅,這其中給大家讀報的過程也鍛煉了我,使我不論看到什么報紙也要仔細看看,甚至在馬路上撿到一張報紙我也要把它的四個版面都看完。買書,買報也成了愛好,直到社會發展到了網絡時代我還是努力去掌握它,現在的新聞等一切都要在手機、電腦上體現,去觀賞,不學習就會跟不上。
(原標題:烏蘭察布老知青回憶:天天讀報學習,現在年輕人太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