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對朋友圈的傳聞我還不太敢信,及至看了那份影印的公告“近年來,由于國內外經濟增長趨勢下滑,市場每況愈下,德克爾馬豪吉特邁(上海)機床有限公司一直面臨低產能利用率、高通貨膨脹、日益增高的生產成本以及日益縮減的市場需求等諸多嚴峻問題,這些問題已導致公司發生巨大的長期累積虧損。
鑒于此,公司股東已決定,自2016年8月29日起,公司開始停止生產”,我才相信事情是真的。
按照德馬吉公告的說法,關閉上海工廠主要是因為生產成本增高及市場需求不足所致——換個說法,是大環境造成的。這讓身處不景氣環境的制造業人士,大多有了一種同病相憐之感。于是乎,“德馬吉上海工廠停產:數千萬元的機床利潤才幾千元”、“德馬吉關閉上海工廠,機床的危機全面來了嗎?”等標題遍刷朋友圈。但事情真是這樣嗎?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將信將疑。
說來也巧,日前,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惠仁在和媒體座談時說的一段話,竟一下子解開了我的困惑。他說:“(中國機床行業)一方面是普遍的困難,另一方面還有一些企業發展的很好。同時我們整個行業的市場競爭力也在提高。”
“大家都知道去年有一件事情行業內都很關注,那就是德馬吉關閉了它的上海工廠。(關于這件事)說法很多,但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首先,做出這個決定無疑是該公司高層在戰略層面的一個調整。當然,也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那就是國產機床的競爭力提高了,它做不下去了。因為在它的產品體系中,上海工廠做的是相對中低端產品。這些產品中國企業原來不會做,現在會做了,它就做不下去了。”
在陳惠仁看來,能證明中國大陸機床行業整體競爭力增強的,還有就是中國臺灣機床近幾年對大陸出口的連續下降。他認為,中國臺灣機床產品結構基本是以中低檔、通用型為主。以前,中國臺灣產品對大陸企業的壓力非常大,但現在這種情況已顯著改變。
陳惠仁接著說,“剛才說的是中低檔機床。我們機床也取得了很大進步,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大連光洋。這個企業和某航空領域企業合作,光數控系統就升級了8次,幾年下來,解決了用戶提出的200多個問題,現在已給用戶提供了24臺機床,用于生產發動機核心零部件。”
其實,機床的突破與競爭力增強,大連光洋并不是一個孤例。且不說連拿福特汽車美國本土工廠9條沖壓線訂單的濟南二機床,就是原先一直給人以中低端印象的華中數控,也在航空領域取得進展。“航空企業有很多進口的數控機床,使用年頭多了,電控系統壞了,但機械性能還很好,所以就讓國內企業幫他改造電控系統。這一改造,才發現國產數控系統還行,這下兒,用戶和廠家都有信心了。”
聽了陳惠仁的介紹,我感到非常高興。其實,從當天座談的情況看,陳惠仁等機床協會的領導,不光講了好的情況,更講了很多問題和困難。比如,去年整個行業的虧損面高達45%、比如,在汽車整車領域,除了沖壓線之外,國產裝備還鮮有涉足。再比如,中國去年出口了機床650萬臺,出口額才17.4億美元,換算成人民幣,一臺機床不到2000元……盡管這些也都構成了一些“新聞點”,但我印象更深的還是陳惠仁所說的“從行業(角度)講,市場競爭力在提高。”
我個人認為,與市場有回暖跡象等外部變化相比,“中國機床行業競爭力在提高”更加可喜可賀、更加讓人篤定。這意味著,經歷了連續6年市場下滑的中國機床行業,不光熬過了艱難時刻,還正在某種意義上獲得新生。在這里,我斗膽替機床行業說句驕傲的話:有這碗酒墊底,還有什么酒我們對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