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 本網原創】前幾期咱們分別從安徽、遼寧、江西、廣東、福建、重慶、浙江七省來講解數控機床產業發展的具體情況。今天,小編將從中國臺灣帶您們領略中國臺灣機床文化。眾所周知,中國臺灣機床整體水平普遍高于我國內地機床,甚至高于其他國家。那么,數控機床產業是如何在我國寶島發展壯大的呢?
中國臺灣位于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西隔中國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總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中國臺灣還是我國大島。中國臺灣制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制造等領域。
中國臺灣
中國臺灣在我國歷史發展中較為特殊,1895年~1945年中國臺灣被日本占領統治50年,1945年回歸時,當地人民文化低下、生活貧困、資源缺乏、經濟落后。1960年代起,中國臺灣開始推行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締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臺灣經濟奇跡,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那么中國臺灣是如何在動蕩的局勢中打造出高競爭力的數控機床工業呢?這需要從中國臺灣6個階段說起:
1970年以前,中國臺灣機床工業屬于自力更生期。那時的中國臺灣政府重視機床工業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政府積極規劃引導,大力發展公、私機床企業。這時的中國臺灣機床企業生產普通機床開始外銷東南亞。
1970年—1981年,中國臺灣進入數控(NC)機床萌芽期。在生產普通機床十年之后的中國臺灣逐漸往精度較高的機床靠攏。并且憑著高精度機床中國臺灣先后後打開歐、美、日市場,并陸續研制NC機床。
1981年—1986年,中國臺灣屬于NC機床成長期。這時的中國臺灣機床工業不再僅僅追求高精度機床,而是將NC系統、功能部件實行配套。因此20世紀80年代中國臺灣NC機床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其機械工業研究所大力推廣NC機床。值得一提的是,1981年中國臺灣開發出臥式加工中心(MC)。1984年NC機械產值12.9億元新臺幣,NC化率為13.4%。機械產值占世界第13位。1987年~1989年機床產值大增,占世界第10位,產值NC化率上升至29%。
1986年—1993年,中國臺灣開始邁入NC機床發展期。1986年美國為保護本國NC機床生產擬訂了“自我設限協議(VRA)”,限制日本、德國、瑞士、中國臺灣省向美出口機床,臺廠商重新擬定外銷策略,積極轉向歐、亞市場,許多機床零部件協作廠(鑄造、熱處理、板金、切削、磨削等)紛紛成立,形成機床制造業上的專業化、協作化生產網絡。
機床地理之中國臺灣篇:六大階段打造機床生產地
1993年—2000年,中國臺灣迎來NC機床成熟期。NC機床零部件專業化、協作化生產繼續加強,生產率大大提高,降低成本,廉價實用、服務,進一步強化其競爭優勢。機床大量出口大陸,2001年在中國大陸設廠和駐扎的機床制造商已達15家。
2001年—至今,中國臺灣一直處于NC機床技術提升期。2001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大幅回落,中國臺灣省擴展市場特別是擴大對大陸出口,以提升機床技術水平作為發展重點,同時加強科研開發,向高附加值精密機床邁進。提升制造工藝水平和產品的高速化、復合化、智能化,成為中國臺灣省機床工業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突出的特點是中國臺灣省機床出口額2003年躍居世界第四位。其出口額占產值之比值為80%,僅次于世界機床出口強手瑞士(88%),而大于德(63.2%)、日(52.6%)、意(46.1%)。
中國臺灣機床工業之所以能夠成為今日的模樣,是因為中國臺灣懂得如何根據社會情況來進行發展,而不是一味的前進。從普通車床到高精度機床、再從高精度機床到機床配套零部件……中國臺灣正是這樣一步步將數控機床產業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