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2014年德國模具人均產值約200萬人民幣。
近十幾年來中國的模具制造技術有了質的飛躍,模具行業從小到大,迅速崛起,成為世界模具制造大國,我們可以把這個階段叫做中國模具的次騰飛。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自主品牌向中進軍,新能源汽車興起,市場給我們提出了新的需求,要求我們從低端模具邁向模具,從模具大國邁向模具強國,實現中國模具的第二次騰飛。如何實現從低到高、從大到強的轉變,如何實現中國模具的第二次飛躍,是值得每個中國模具廠、每個中國模具人思考的問題。
目前,中國、美國、日本、德國、韓國、意大利這六大模具制造國的模具產值占居的地位,中國的模具產值是世界之。
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的模具制造業在生產經營方面具有以下特點:
(1)人員精簡,歐美日模具企業大多數規模不大,員工人數超過百人的較少,模具企業人數一般都在20~50人。企業各類人員的配置十分精簡,一專多能,一人多職,企業內部看不到閑人。
(2)采用專業化,產品定位準。大多數模具廠都是圍繞汽車、電子等產業對各類模具的需求,確定自己的產品定位和市場定位。為了在市場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每個模具廠家都有自己的優勢技術和產品,并都采取專業化的生產方式。歐美日大多數模具企業既有一批長期合作的模具用戶,在大型模具公司周圍又有一批模具生產協作廠家。
(3)先進的管理信息系統,實現集成化管理。歐美的模具企業,特別是規模較大的模具企業,基本上實現了計算機管理。從生產計劃、工藝制定,到質檢、庫存、統計等,普遍使用了計算機,公司內各部門可通過計算機網絡共享信息。
(4)工藝管理先進,標準化程度高。與國內模具廠大多采取以鉗工為主或鉗工包干的生產組織模式不同,歐美的模具生產廠家是靠先進的工藝設備和工藝路線確保零件精度和生產進度。歐美模具企業的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使其生產的大型、精密、復雜模具,對促進汽車、電子、通訊、家電等產業的發展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也給模具企業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美國模具行業
美國現有約7000家模具企業,15人以下占60%,15-50人占30%。由于工業化的高度發展,美國模具業早已成為成熟的高技術產業,處于世界前列。美國模具專業化分工很明確,每個模具廠都有自己的優勢產品,基本都是專攻一路,以我們曾經合作過的美國Synergis模具廠為例,他們就是專門做底盤副車架類模具,做級進模和多工位模具。我們曾經合作的一個車型副車架,分別制造3份,一份在美洲用,一份在歐洲用,一份在亞洲用。我們負責加工、組裝,達到初驗收程度交付,由美國模具廠負責終調試。這種合作對雙方都有利,我們也在大型多工位模具的設計制造方面學到不少東西。
美國福特汽車模具工廠加工的側圍模具,制造周期只用8周。這在我們來看簡直是奇跡,但他們做到了。模具前期的工藝、設計不在模具廠,在研發部門,模具廠只負責從泡沫模型開始的制造過程。由于前期工作做得好,加工中很少改動,這就給模具制造節省了不少時間。模具廠加工出泡沫型送鑄造,鑄件回來開始數控加工,由于是多工作臺自動轉換,24小時不停機,加工效率非常高。而且由于前期工作如回彈、變形等考慮得比較細致,再加上精算技術,所以加工出來的模具直接上壓機調試,首件合格率就可以達到85-90%,由此可見美國專業化加工技術之高。
據資料統計,2014年美國模具人均產值約127萬人民幣。
日本模具行業
據日本通產省工業統計,日本共有模具生產廠約10000家,其中20人以下的占91%以上,即日本模具業以中小企業為主,主要靠專業化分工,完成高質量的模具設計、加工。由于日本的專業化分工做得好,中小模具企業的整體制造水平較高,使日本模具在世界模具市場占據較高的份額。
我在1988年曾到日本模具廠、實型鑄造場學習,模具廠只加工大件主件,其余都分到下面小廠去加工,設計有專門的設計公司,缺塊鋼板,一個電話很快就加工好,送到指定位置。缺螺絲或者釘子,也是一個電話很快送到指定位置,分工體系、配套體系非常完善。
但是由于中國、韓國模具的崛起,憑借價格優勢對日本造成了很大沖擊,在中低檔技術含量的模具巿場上更已成為日本中小模具企業的主要競爭對手。也正因為此,日本模具企業不得不致力于模具的生產和技術升級,以避開價格競爭。即以小而精、小而專的技術積累作為競爭力的源泉,促使中小模具企業不斷創新,營造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日本許多模具廠家都在積極擴大設備投資。在加工方面,大量采用無人看管的加工單元,或者通過計算機進行聯機控制。模具的技術開發主要向高精度、高速度、長壽命、復雜、大型、一體化和高性能諸方面發展。
據統計2014年日本模具人均產值約120萬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