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 機床人才】“設備越是先進,越需要去精雕細琢。”執著追求,盡力把細節做到更好,把技術做成藝術,把產品做成精品……對于身處生產一線的馬師傅來說,這已經成為了他的追求,并身體力行著的信仰。正是這樣的執著追求,支撐著他不斷進取,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等一系列榮譽,并受到等黨和的親切接見。他就是中航工業洪都鉗焊液壓附件廠職工,中航工業操作師——馬躍輝。
吃苦耐勞、嚴慎細實的沉穩作風
說起為啥選擇銑工這個行業,馬躍輝的回答很樸實。他說:“剛進廠時,我看見還真有削鐵如泥的刀具,感到非常震驚,也許是好奇心,使我對這一行業產生了濃厚興趣。” 也就是這個好奇心,讓他在銑工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
馬躍輝是退伍軍人,而軍人大的特點就是吃苦耐勞、嚴慎細實。和他工作了幾十年的同事們也深有體會。
洪都公司鉗焊液壓附件廠老“戰友”曾偉相回憶。“馬躍輝1991年部隊退伍,剛開始學的是車工。1992年因車間工作需要,加上他自己的意愿,組織上決定讓他轉學銑工。那時候民品多,銑工工作量很大,但他踏實肯干,能吃苦、會鉆研。”
馬躍輝所在的鉗焊液壓附件廠主要承擔各機型系統零部件的機械加工、黑色金屬鈑金件的加工和焊接工作等。一次車間接到一項外協任務,由于發貨的船期已經確定,為了趕上裝船時間,他愣是連續一周從早上六點到晚上十二點拼命工作,到了沖刺的時候,憑借著當炮兵時期練就一副好身板,更是從早上六點一直干到第二天下午一點,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在車間遇到的難活多,面對復雜工件,他主動地勤學苦練,再加上積極的鉆研,出師不久的馬躍輝很快便掌握了技能要領,還慢慢地把老師傅們做了七、八年以上的絕活在兩三年內變成了自己的本事。比如如何用普通銑床加工小角度復合凹圓弧面、如何克服大圓弧面加工普遍存在加工工序較繁瑣零件表面粗糙的難題、設計專用夾具加工異形零件等。憑著這些真本事,馬躍輝脫穎而出,成了一線生產的“技術大拿”,并為他贏得了“銑王”的外號。
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執著韌勁
鉗焊液壓附件廠生產室主任莊強在談到馬躍輝時,總結了十二個字:“敢于創新,勤于鉆研,用心工作。”
經過長期的錘煉,馬躍輝積累了一手絕活,但他也有了股 “與眾不同”的韌勁兒。他擅長加工槽形件和薄壁形件的加工,而且,總能找到實用的加工方法。一份活兒的圖紙到了他手上,他會按調度指令完成任務。但是,他有自己的“想法”:“這樣做工藝不行,加工不科學,效率不高,費勁!”同事勸他,“咱們照著圖紙加工不出廢品就行。加工工藝是工程師們的事!”馬躍輝卻不放棄。
一次分廠接到模鍛件生產任務,按生產節點要求交付周期較短,如按常規程序從模具制造到毛坯加工,再到零件交付,生產周期不能滿足節點要求。若按自由鍛件加工,不僅工序繁瑣,且加工難度較大,生產周期同樣不能保證滿足節點要求。當大家都為這項任務犯難時,馬躍輝卻沒有慌。接到任務后,他仔細分析,認真校對零件圖,通過比對相關數據發現,該零件與某型零件材料、尺寸較為相似。為此馬躍輝馬上申請,調用該型零件模鍛件進行零件試制。很快試制的零件就出來了,經檢測后,試制的零件滿足各項技術指標要求,經請示上級部門批準,終采用該模鍛件用于零件制造,不僅節省了大量制造成本,縮短了生產周期,且為該型飛機順利交付作出了貢獻。
某型飛機起落架系統懸掛支架,由掛鉤和一個“Z”型面組成,鉚裝在前機身與蒙皮相貼合,要求貼合面與蒙皮之間加墊厚度不能超過2mm.由于“Z”型面為復合型面,在水平面與垂直面都為非90度加工,受加工機床條件限制,加工角度難以保證,造成“Z”型面與壁板貼合不平整,間隙超過設計要求2mm,零件不合格率較高。為了解決這個難題,馬躍輝通過對“加工角度難以保證”這一難點進行思考,自行設計制造了一套“鉆銑靠模”,通過工藝員認可進行試加工,保證了加工角度及精度要求,使產品合格率從原來的57%提高到100%,目前已編入正式加工工藝流程。
類似這樣的緊急任務,對馬躍輝而言已是家常便飯。這也使他對自己的工作價值有了全新的認識“一線員工不只是簡單、機械地完成生產任務,同樣能夠憑借聰明才智和高超技能為企業解決生產難題,創造更大的價值。”
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獨特匠心
隨著科技的發展,普通銑床逐漸被數控銑床所代替。洪都公司也大力升級數控加工技術,當鉗焊液壓附件廠引進了臺數控銑床時,馬躍輝主動請戰。
上數控機床操作,對高中畢業的馬躍輝來說,在這個新領域,要消化一沓沓的操作說明書,真是費了不少勁。面對抽象、生硬的說明,他又是找老師,又是啃程序,又是拿廢料練手,很快就讓機床運行起來,與從工起步的數控工人相比,也毫不遜色。
2013年,洪都公司鉗焊液壓附件廠又引進了的兩臺五坐標車銑復合加工中心。有著豐富經驗的馬躍輝自然成為其中一名操作員。當他看到設備加工演示視頻中,在程序控制下的刀具變換和銑切運動,眼花繚亂卻又快速地完成復雜零件的制造時,既驚嘆,又不服氣。在等待設備到位的時段里,他和3名同事奔赴成都進行學習體驗。設備安裝調試過程中,他更是抓緊時間向隨行的洋師傅學了20多天。馬躍輝認為,現代社會知識更新速度很快,要活到老、學到老。兩個月后,機床果然按照他的指揮自如地運行了起來。
創新是工人和工匠的本質區別。馬躍輝喜歡琢磨,酷愛創新。飛機零件液壓閉鎖,是第三代教練機上的重要零件,關系到批生產的穩定。但是零件表面復雜,傳統工藝加工不僅工序多、時間長,而且質量難控制、次品率高。馬躍輝自制液壓夾具,驗證后固化到加工工藝中,將原來的37道工序,簡化為2道工序,生產周期直接由3個月縮短到2周,產品合格率達到100%.他在加工作動筒零件時,把光潔度控制作為防滲漏的重點,為了控制缺陷,試驗了許多刀具,研究了刀桿震顫的機理,專門形成分析報告,工藝審定后,發到專業廠家定制,徹底將加工質量穩定下來。
“銑床的特點是刀具不動,工件移動,關鍵點是對工件進行裝夾固定。遇到特殊復雜零件,還得想辦法自制裝夾工具。”說起銑工專業,一項寡言少語的馬躍輝侃侃而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除了掌握日常生產所需的基本知識外,馬躍輝還自費購買了大量的數控書籍。每天滿負荷的三班倒,一有時間就自學理論,還把編程代碼貼在機床車窗的防護門上,便于在設備運轉的間隙強化記憶。下班后,他更是一頭扎進書本里。
“時代在發展,設備在更新,作為新時代的工人更要去與時俱進,才不會被淘汰。”馬躍輝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理論結合實踐,孜孜不倦、精益求精,這是馬躍輝的訣竅。從首批手動銑工,到首臺數控銑床,再到首批數控車銑復合機床,馬躍輝如饑似渴地學習,不斷升級銑工新知識,他還自學了《機械加工工藝編程》等課程,利用業余時間鉆研車工、鉗工、磨工等專業工種知識和加工技巧,增強對新工藝、新方法一體化加工的認識,以提高數控復合設備操控技能。
“寶劍鋒自磨礪出”,20多年的磨礪,早就把馬躍輝這把“寶劍”打造的鋒利無比,然而這些并沒有讓馬躍輝止步。在工友眼里,馬躍輝頭腦里似乎裝有神奇的集成芯片,總能冒出好點子解決“攔路虎”。“銑王”這個稱號也在他的擔當中越加厚重。
一個工匠可以帶動一群人,一群工匠可以帶動一個企業,一群企業可以提升一個國家、一個地方的競爭力。2016年,以馬躍輝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獲得“全國工人先鋒號”稱號。馬躍輝在傳授技術和知識的同時,他所崇尚的工匠精神也在他的工作室里得到了延續。人才快速成長,12名成員中,擁有中航工業技能專家2人、中航工業特級技能專家1人、洪都公司特級操作師、技師、技師5人,工藝技術人員4人。在他的影響下,一朵朵像他一樣的航空之花綻放。
(原標題:全國勞模馬躍輝:追求完善是一種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