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 機床人才】在沈陽機床集團的13條生產線中,機床廠車銑復合產品線是設計生產難度大的一條。在這條生產線中,只要工人們遇到無法解決的技術難題都會去找一個人,那就是技術部客戶工藝室的數控調試車工,技師徐寶軍。
作為難度大的生產線上后的技術把關者,遇到技術難題、解決技術難題就成了徐寶軍的日常工作內容。參加工作27年來,他已經記不得自己進行了多少項技術創新,攻克了多少技術難題。勤奮鉆研、苦干巧干的徐寶軍可以說是一名工作在機床車間里的創新大師。
巧解技術難題
1988年,從技校畢業的徐寶軍進入了沈陽機床集團,成為了一名普通車工,初參加工作的他既不會英語,也不懂計算機,數控機床技術更是從未接觸過。一次加工尾座銅絲母時,他發現零件的螺紋較大,用普通車床加比較麻煩,需要加工的時間也更長。“我當時想,能不能用數控機床進行加工呢?于是便找到在數控車間的同事幫忙安排了一臺機床,利用下班的時間用這臺數控機床進行學習,就這樣開始接觸到數控機床技術。”徐寶軍說,由于自己是“零基礎”,而數控產品的面板又全是代碼和英文,他只能靠著記憶力將代碼和按鍵,甚至每個按鍵的位置都記錄下來,回到家開始背誦。靠著一股子鉆勁兒,徐寶軍利用業余時間學習制圖軟件和編程,4年后他已經能熟練地操作數控機床完成工作任務,不但如此,他還自學了大專課程拿到了大專文憑,從車間里的普通工人成長為一名技術尖兵。
在數控機床的調試工作中,徐寶軍日常的工作就是不斷研究新工藝、修改參數、選取適合零件的切削刀具,提高生產效率。2013年,在承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定制的機床設備時,有一項加工螺旋槳傳動軸零部件的機床設備需要生產出直徑110毫米但壁厚只有1.2毫米的一個合金筒壁,而且壁厚差只允許有0.05毫米。
“為了保證加工出的產品是正圓形,之前的加工都是采用頂絲固定的方式進行桶壁的校正,不過由于這種方法需要手工操作,在調整頂絲的同時還要監測測量儀器的數據并調整工件,有時候手在校正時勁兒稍微大了一點,允許的誤差值就跑掉了,生產出來的產品很可能不符合要求。因為生產精度高,加工難度大,生產這樣的一根傳動軸就需要一天的時間。”徐寶軍向記者介紹,在接到任務后,怎么樣能讓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都提高就成了他每天思考的問題,在仔細研究了之前的加工方式后,他用自己設計的彈簧卡箍代替之前的頂絲進行金屬筒壁的固定校正,這樣下來,校正的過程被縮減到20分鐘,不但加工難度降低,加工精度提高,而且將整個傳動軸的加工效率提升到了之前的3倍。
帶動集體創新
徐寶軍不但自己搞創新,還帶動身邊的同事一起搞創新。2014年5月,他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這個以徐寶軍為帶頭人的6人團隊,依托工作站技術優勢和設備水平的資源優勢,充分發揮技能專長,通過技術改造和工藝攻關幫助企業解決大型的技術難題,同時還開展了“勞模立項達標競賽”“絕活傳承”“技術創新發明創造”“組建導師培養團隊-技能培訓”等系列活動將他們掌握的先進技術傳給更多的年輕人。一年來,創新工作室已經上報立項9項,培訓絕活及技能16課時,上報創新項目6項,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高達5180余萬元,節約成本487.12萬元。
在徐寶軍看來,工作室的成立是給了技術創新更大的空間和更豐富的人才資源,“創新靠單打獨斗是低效率的,現在通過創新工作室,我們可以把大家集中到一起,發揮團隊的創新力量,以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方式把問題解決,依靠團隊的力量事半功倍。”徐寶軍對記者說,現在創新工作室還通過校企合作,進一步加大了培訓力量,“我們已經邀請遼寧交通軌道職業技術學院的老師走進企業為工人們講解程序編制等數控知識,同時也為在校的學生們提供更多實際操作的機會。”
對于獲得2015年全國勞動模范的殊榮,徐寶軍笑著說:“一切辛苦都值了,模范就是要起帶頭作用,希望在我的帶動下,讓更多的年輕人愛上鉆研技術,愛上創新。”
(原標題:徐寶軍:機床車間里的創新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