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 市場分析】近日,教育部等三部門聯合印發了《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南》是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強國戰略目標提供人才保證的重要舉措,旨在健全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提高制造業人才隊伍素質。《指南》專門提出,要依托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支持地方加強制造類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教育行政部門及地方政府應加快引導職業院校推進兼職教師聘任制度建設,完善制造類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結構;持續開展“雙師型”教師輪訓和企業實踐活動,建立制造類專業“雙師型”教師知識更新和技能提升的體制機制;不斷加強“雙師型”教師出國進修訪學工作,為制造類專業“雙師型”教師開闊視野、學習先進技術提供機會、暢通渠道。
《指南》對制造類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出的明確要求,應成為今后我國制造類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基本行動。我國現代制造業的發展需要大批專業人才,亟需按照《指南》的要求,進一步加強制造類專業的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制造業多層次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在教師,尤其是“雙師型”專業教師。
一、兼職聘任是制造類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有機組成
《指南》提出,要引導學校聘任一批企業管理人員、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制造業人才培養,實施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很重要,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實施產教融合培養模式的關鍵。能聘任一批企業管理人員、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就架起了產教融合的橋梁。從企業聘任兼職教師對職業院校很重要,對制造業專業人才培養尤其重要。只有企業人員才更清楚企業崗位對從業者技術技能水平的要求,只有企業人員才更了解制造工藝和技術對從業者素質的要求,也只有企業人員才更清楚產業文化、工業文化和企業文化與教育聯結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只有聘任企業人員作為兼職教師,才能真正實現產業文化進教育、工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對于制造類專業而言,文化的融入尤其重要,文化一旦有機融入,改變的不僅僅是教育方式、校園環境和課堂形式這些表象所呈現出的形態,將會更完善和豐富教育理念、課程結構和評價方式這些反映人才培養質量所蘊藏的內涵。
聘任兼職教師任教,在不少地方已有成熟經驗,自2007年起,湖北省教育廳就開始在職業院校增設了批“楚天技能名師”教學崗位,每個崗位每年補助2萬元,楚天技能名師崗的申報條件中明確規定選聘人員必須來自行業、企業,必須是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人員,而且要具有專業技術職務(職稱),或是具有一技之長的省級、技術能手(大師、名師、能工巧匠)。江蘇省從2010年已開始啟動“江蘇產業教授”的選聘工作了,由江蘇省委組織部、省教育廳和科技廳聯合組織實施,這些產業教授全部來自企業,他們到普通高等學校作為從事科研和人才培養工作的兼職教師,較好地推動了高校與企業的對接。這些地方經驗都為國家層面制訂實施兼職教師聘任制度提供了較好的樣本,為產教融合推動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指南》提出在從企業中聘任兼職教師,意義也在此。
二、專業輪訓是制造類專業“雙師型”教師知識更新的有力措施
伴隨著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在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不斷并帶動制造業發展的背景下,制造業轉型升級周期越來越短,頻率越來越快。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等領域為代表的現代制造業,發展需求十分緊迫,在制造智能化、生產智能化、裝備智能化的時代,如果專業教師不主動了解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產品,尤其制造類專業教師對這些領域的發展前沿和動態缺乏充分認知和掌握,培養的人才將很難適應現代制造業需要,也不能滿足《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要求。
因此,《指南》提出要加強引導職業院校制造類專業教師參加5年一輪的專業技能培訓,同時到高新技術企業實踐的時間累計不少于6個月。引導制造類專業教師到高新技術企業實踐等,都是出于人才培養能順利與企業崗位對接、與現代技術對接的基本出發點考慮,既有必要也應必須執行。2016年教育部和財政部再次聯合印發了《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17-2020年)的意見》(教師〔2016〕10號)文件,提出“十三五”期間要完善、省級、市級、校級校企共建的教師專業發展支持服務體系,應用“互聯網+”技術創新教師培養培訓方式,提升素質提高計劃項目實施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由此可見,專業輪訓和企業實踐是職業院校教師專業技能水平提高的重要舉措,是教育部和財政部十多年一直堅持實施的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的有力措施和重要抓手,對于制造類專業教師提高專業技能、走進企業了解先進技術尤其重要。
三、進修訪學是制造類專業“雙師型”教師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徑
《指南》提出,要選派制造業重點領域的專業教師到發達國家進修訪學。在全面推進《中國制造2025》的進程中,我們既要立足國內實際推動創新發展,也要放眼世界兼收并蓄、博采眾長。指出,廣大知識分子要增強創新意識,把握創新特點,要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兼收并蓄不是囫圇吞棗、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這對于我們從事培養健全多層次人才的“雙師型”專業教師而言同樣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當前,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與《中國制造2025》有異曲同工的是德國有工業4.0、美國有工業互聯網、日本有《機器人新戰略》、韓國有《機器人未來戰略2022》,我們的專業教師應該到發達國家學習其先進的技術和教育理念,吸收這些國家在制造業人才培養方面的經驗和可行性做法,兼收并蓄、因地制宜地運用到我們自己的人才培養當中來。
出國進修訪學不僅是教育界一直具有的良好傳統,也一直是我國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的重要內容之一。在近十年間,全國各地教育部重點建設的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組織了多批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和校長培訓團赴德國、美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考察研修,很多地方和職業院校就是得益于這些活動,學習借鑒了德國的“雙元制”、美國的“合作教育”、澳大利亞的“CBET”等人才培養模式,回國后深入推進各自學校的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工作。有的基地學校甚至地方政府成立了中外合作機構,如湖北工業大學與德國賽德爾基金會已簽訂了合作協議,擬建立湖北中德職業教育聯盟,下一步將就“雙師型”專業教師培養培訓開展實質性的合作;山東省與德國巴伐利亞州合作成立了山東-巴伐利亞職教師資培訓中心,長年面向職業院校制造類專業教師開展中德合作專業技能培訓,并選派學員赴德學習。這些機構為專業教師出國研修提升專業能力,開闊專業視野提供了很好平臺。大量的事實明證了到發達國家進修訪學是制造類專業教師開闊視野、習得先進技術、提升專業能力的有效途徑。
(原標題: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 支撐制造業人才專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