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廣東承擔了自貿試驗區、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試、珠江三角洲地區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等一系列任務。楊森平建議從規劃引導、重點領域選擇、實施路徑、發揮企業主體價值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強探索創新,以“十三五”制造業的重點領域,如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項目為突破口,圍繞制造業的重大共性需求,提高工業自主研發能力,從廣東制造轉向廣東“智造”,力爭在一些關鍵領域,形成核心競爭力和新的增長點,不斷創造新的消費需求。
優化存量,以智能化、綠色化手段改造傳統產制造業。楊森平提出,綜合運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法律、環保等手段,有效化解過剩產能。盡快落實工業鍋爐污染整治及電機能效提升工程,推廣國內外先進節能、節水、節材技術和工藝,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以先進生產力代替落后生產力。以加強制造業和服務業的互動融合為方向,珠三角地區主要依托廣東自貿區以及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三大戰略平臺,大力發展物聯網、云計算、3D打印機,智能電網、智能機器人等綠色智能制造,并帶動研發設計、質量檢驗、會展業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楊森平呼吁,通過財稅體制改革,特別是增值稅改革,減少增值稅沉淀在生產制造環節的比重,降低工業企業增值稅負擔。落實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推進銀企對接試點,加大對有市場、有效益的傳統行業企業針對性扶持。立足于省內制造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智力需求,建立性智力精英的人力資源貯備庫,以項目方式引進海外型科研人才,形成化的智力資本支撐體系。
(原標題:廣東省政協委員建議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