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 市場分析】貫徹《中國制造2025》、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既要強調突破,又要做到底端筑牢。近幾年來,工業強基受到了的重視,相繼被列入《中國制造2025》五大工程,納入“十三五”規劃建議和規劃綱要。工業強基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我國工業基礎能力仍然薄弱
工業強基即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工業基礎是支撐和推動工業發展的物質技術條件,體現為制約我國工業發展、受國外限制嚴重、具有戰略前瞻性的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四方面,簡稱工業“四基”。工業“四基”的發展水平直接決定著工業產品的性能、質量和可靠性。
目前,我國已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工業大國,也形成了較為齊全、能滿足主機行業一般需求的工業基礎體系。但是工業基礎能力仍然薄弱,嚴重影響主機和成套設備的性能、質量,使我國工業遭受“卡脖子”之痛。如,軍用飛機和民用飛機的發動機、機載電子設備、關鍵材料和配套件大量進口,特別是高性能發動機面臨國外禁運的困局;高鐵裝備所需的軸承、制動系統、輪對、高強度螺栓等核心零部件(元器件)80%以上需要進口;大型工程機械所用的30MPa以上高壓泵、閥、馬達和控制系統、高性能發動機幾乎全部進口。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沒有好的基礎材料、基礎部件和基礎工藝,就無法形成具有特色和競爭力的整機和系統設備,無論是傳統產業競爭力提升,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都將是一句空話。可以說,工業強基工程實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國制造2025》能否實現預期目標。
分兩步實現工業強基目標
2016年,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會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中國工程院、國家國防科工局、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等7個部門,共同發布了《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以下簡稱《指南》),這是未來一個時期指導工業強基工作的重要文件,凝聚了政府、專家學者和企業界對推動工業強基的共識。
在思路上,《指南》提出“體系化”。工業基礎產品量大面廣、領域細分,抓什么、怎么抓至關重要。《指南》明確,改變以往抓單一產品、抓單個材料、抓單獨工藝的做法,明確體系化推進的工作思路。主要是按領域抓“一攬子”、按產品抓“一條龍”、按企業和平臺抓“一大批”等。
在目標上,《指南》提出“兩步走”。到2020年,工業基礎能力明顯提升,初步建立與工業發展相協調、技術起點高的工業基礎體系。4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先進基礎工藝推廣應用率達到50%,產業技術基礎體系初步建立,基本滿足裝備制造和國家重大工程的需要。到2025年,部分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達到,產業技術基礎體系較為完備,“四基”發展基本滿足整機和系統的需求,形成整機牽引與基礎支撐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夯實制造強國建設基礎。
在任務上,《指南》提出“五個一”。“五個一”分別是一攬子、一條龍、一批平臺、一批企業、一個融合。一是按重點領域實施“一攬子”突破行動。所謂“一攬子”,就是選定若干產業、行業,圍繞該產業或行業的“四基”問題,集中優勢力量,對研究開發和產業化、研發和試驗平臺建設做出全面安排,提出總體解決方案。遴選一批標志性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和先進基礎工藝組織開展工程化產業化突破,對接《中國制造2025》,有序實施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等領域工業四基“一攬子”突破行動。二是按產品和工藝實施“一條龍”應用計劃。所謂“一條龍”,就是以應用為牽引,選擇若干零部件(元器件)產品,集中開展與該產品相關的專用材料開發、先進工藝開發、試驗檢測平臺建設、應用示范和推廣,形成鏈式解決方案。以提升基礎產品質量和可靠性為目標,強化產業鏈協作,形成上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體化組織新模式。圍繞“四基”重點環節和突出問題,實施傳感器、控制器、控制系統、高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增材制造等“一條龍”應用計劃。三是建設一批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一批試驗檢測類公共服務平臺,開展質量可靠性實驗驗證、標準檢驗、計量檢測、認證認可、綜合分析等基礎關鍵技術研究。建設一批信息服務類公共服務平臺,提供政策研究、產業運行分析與預測、信息查詢、知識產權分析評估和綜合運用等服務。支持企業和工業園區(集聚區)建設工業大數據平臺。四是培育一批“小巨人”企業和優勢產業集聚區。通過基礎產品和技術持續引導,培育形成一批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的“專精特”企業。重點依托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打造一批創新能力強、品牌形象優、配套條件好、具有競爭力的“四基”產業集聚區。五是在工業基礎領域抓好一個軍民融合。把作為工業強基的重要方面,切實發揮軍地兩個優勢,實施“四基”軍民融合發展聯合行動。
工業強基取得積極進展
從工作層面看,工業強基從“十二五”之初開始推動,經過多年努力,各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一是以完善的制度體系為先導。從2013年起,即按年度編制“工業強基專項行動實施方案”,連續4年納入“6+1”行動計劃。2014年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工業強基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工業強基的原則、目標、發展重點和主要任務。2016年編制《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起草《工業“四基”發展目錄》,發布《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方案驗收評價工作細則》等。工業強基的制度體系日臻完善。二是以扎實的戰略研究為支撐。加強理論政策儲備,提高科學決策水平。2014年工信部委托中國工程院開展了“工業強基戰略研究”,目前一期研究已圓滿完成。2016年6月啟動了二期研究,圍繞重點領域“一條龍”推進路線圖、專精特“小巨人”企業培育、公共創新平臺建設、產業質量基礎示范應用、數據平臺建設及運行機制以及綜合與政策等專題開展研究。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國研中心、行業協會等也開展了分產業強基方向研究。這些戰略研究為工業強基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三是以優強的示范項目為抓手。財政部設立了工業強基工程專項資金,目前規模達到16億元。2013年至今,共支持了253個示范項目,總投資近380億元,安排財政資金超過40億元。示范項目在不同年度各有側重,能夠適應國家整機產業發展所需,能夠反映工業基礎領域的突出問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四基“卡脖子”問題。四是以生動的地方實踐為帶動。各地“四基”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部分“卡脖子”問題初步解決。如,湖北鼎龍靜電圖像顯影劑用磁性載體示范項目,制定了磁性產品的技術標準和檢測標準,填補了國內空白,產品成功應用于施樂、戴爾系列中高速彩色打印機、復印機。江蘇興澄特鋼高標準軸承材料示范項目,形成了整套高標準軸承鋼制造核心自主技術,實現高標準軸承鋼、汽車用鋼大量替代進口,國內市場占有率分別提高到80%和35%。
工業強基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復雜性的戰略工程,必須動員全社會力量,整合多方面資源,齊心協力、共同推進,為制造強國建設奠定更堅實的物質基礎。
(原標題:解讀《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