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工程院、弗勞恩霍夫協會、西門子公司等聯合發起的德國工業4.0概念帶動制造業走向了轉型升級的道路,世界各國紛紛出臺相應政策支持制造業發展,以防落于人后。目前,中國正通過“中國制造2025”戰略,逐步與世界接軌,爭取早日成為制造強國。

筆者實拍:機床展會現場的國產企業
工業4.0在我國的反響如何?據筆者觀察,國內的大型機床企業乃至制造業大企業已普遍積極介入到“工業4.0”的發展潮流中來,而很多中小企業卻持觀望態度。這些觀望的企業主要受限于高昂的研發成本,同時也缺少變革的魄力。對“工業4.0”缺乏了解,導致中小企業在變革的岔路口猶豫不決。但筆者認為,如果不加入工業的4.0行列,企業就難以跟上市場的發展步伐。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中,沒有創新的企業,很可能在5到10年內就會被淘汰。不過終的選擇權,還是掌握在企業自己手中。那么,在“工業4.0”戰略的引導下,機床企業需要做什么?
筆者實拍:2015年CIMT機床展,國產機床企業把五星紅旗印在背景墻上
夯實制造基礎提升產品質量
國產機床經常讓外國人乃至國人詬病的一點就是質量差,而現在機床企業需要打破這種舊觀念,打出國產機床“高質量”的印象牌。現今的中國是一個“制造大國”,但并非“制造強國”。針對這一現象,我國將開展工業強基工程,重點面向30至50個標志性產品和技術,解決一些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基礎原材料和技術基礎缺失問題。對于機床企業而言,首先要跟上國家的步伐,夯實制造基礎,打牢產品質量。
據悉,國家今年要籌備建設2到3個技術創新中心,同時還要支持省一級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機床企業可以參與到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的進程中來,同時還可尋求當地技術創新中心或質檢中心的幫助。例如滕州地區,國家機床質檢中心充分發揮檢驗檢測、創新研發、質量把關、技術交流的平臺作用,在2015年就幫助山東企業爭取到了國家科技專項資金近3000萬元,協助企業研發新產品15項。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出臺之后,相信各地的政府和機床協會都會給與機床企業大力的支持。
實地拍攝:寧夏銀川大河數控的生產車間
品質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發展的立身之本。國內機床企業需要改變“只生產大利益產品的機床”的生產觀念,改變原先機床產品的低端定位。問市場所需才能銷得出去,而質量過硬才能售得更遠。為了眼前利益,生產出一些不合格產品。這不僅是對客戶的欺騙,還影響了企業的品牌形象和發展前景。另一方面,對質量的嚴格監控,離不開檢測儀器的幫助。機床企業在做好產品之外,還需更新專業檢測儀器,提升檢測人員的素質。機床企業可以對出產的每一臺機床產品進行質量檢測,力求保障產品質量。
更新生產模式走創新之路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一家企業如果沒有創新,企業在市場中就走得不遠。更為重要的是,如果一個行業中大部分企業沒有創新的思想,那么整個行業將會陷入惡性競爭的境地。國內機床企業不僅需要對產品進行創新,在生產模式和售后服務上也同樣需要變革。